美文网首页思考哲思想法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要做的不是报补习班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要做的不是报补习班

作者: 今思迟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10:39 被阅读0次

    假如你去问家长为什么要帮小孩报那么多补习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往往这么脱口而出。

    而事实上,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起跑线都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两个孩子,一个可以读书,一个不可以读书,后者才是真正的输在起跑线上。可能现在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以前是没有义务教育的,上学就得付费。这就筛掉许多没钱读书的孩子,他们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这是0和1的区别,是“无”与“有”质的不同。但现在人人都有学上,再花钱报补习班效用如何?我们关心的是这个。只有报与不报孩子的成绩差别明显,我们才能说报补习班确实值得。

    那是不是报个补习班孩子的成绩就一飞冲天、父母高枕无忧了呢?

    对了,我们不能说有一点点的影响就说补习班模式值得推行,因为怎么都能找到“有用”的地方,但多大的作用呢?投入与产出比大不大,决定了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这是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行为。凡是不愿量化而只讲有没有都是在耍流氓。

    所以这个问题要值得讨论,就得这么问:对于同样水平的公立学校中、使用同样的教学大纲、能接触到同样的复习资料的两个学生,一个上花钱课外补习班,一个不上补习班,请问补习班对他们的成绩有什么影响?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对青岛市的1368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和11734名初二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外补课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度不大。

    其中就语文成绩来说,小学四年级学生,上补习班的平均成绩为490.13分,不上补习班的平均成绩为500.08分;初二学生,上补习班为500.65分,不上补习班为499.36分。——你可以认为上补习班对于低龄学生更有效,这也很好理解,低龄就意味着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变量影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嘛。但年龄大了,“朽木不可雕也”,外部变量的作用很小,一粒老鼠屎放到太平洋去,谁在乎呢?

    由此看来,参加课外培训班越多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越好,至少显得并不值得去投资,收获如此之小,剥夺的快乐如此之多。

    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对韩国的补习班做了大量的研究,基本结论有:

    1. 课外补习对差生最有效;

    2. 对数学和英语比较有效,对语文作用不大;

    3. 补习的效果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上了高中以后,课外补习只在数学方面、而且是只对差生有一定的效果。

    是的,只有你真的很差去请私教补习才有意义,因为私教能做的,学校已经帮你都做了。比如高考生,现在的情况是,高考生都是整整一年都在复习——这一年的学习,专门用一年的时间做高考模拟训练,不就是相当于请私教吗?相信大部分学生并不属很差的范围,只是我们搁不住家长们要认为你很差。

    那么我们如何看舍得给孩子买私教而孩子确实成绩也不错的现象呢?

    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花钱买私教,孩子就变厉害了。孩子厉害另有原因,只不过原因淹没在金钱中了。

    我们说一个简单的逻辑就好了,一般的,一个家庭比较富有,是因为父母智商比较高,他们智商比较高,让他们赚钱更多,他们赚钱多了,就自然地更有可能给子女买私教(即使证明效用不大),后来,子女考上好学校。——在这里,最基本的原因是父母的智商本来就高,而这个可以遗传,这才是子女成绩好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钱多买私教了。但是家长仍然会愿意给学生买私教,虽然没什么大用,但这是唯一用金钱可控的操作,智商基因的事咱们都控制不了呀。所以,花钱其实只是买一个心理安慰,买一个补偿,意义不大。

    《魔鬼经济学》中也讲了一个子女教育的事。里面开列出16项因素,问它们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

    这16项家庭因素是: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家庭非常和睦;

    3.学生的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学生的父母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5.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者30岁以后)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6.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上幼儿园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工作;

    7.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8.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9.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替换为父母在家说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汉语);

    10.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1.学生是领养的;

    12.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13.学生的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14.学生经常看电视;

    15.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16.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你可以自己先猜一下,这16项因素中,哪些和孩子的成绩有关,哪些无关。(先考虑一下再阅读下文)

    研究者的统计结论是:

    和学生成绩高度相关的8项因素是: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者30岁以后)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替换为父母在家说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汉语);

    6.学生是领养的;

    7.学生的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和学生成绩无关的8项因素是:

    1.学生的家庭非常和睦;

    2.学生的父母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上幼儿园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工作;

    4.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5.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这个结果有些令人困惑。许多往往被认为是很有影响力的因素,比如搬家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中国的孟母三迁),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每天给孩子读书,却被证明不能影响孩子的成绩。而另一些因素,比如晚育(30岁才生第一个孩子),却被证明可以影响孩子的成绩——晚育的孩子往往成绩较好。

    研究者指出,那8项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实际上表明的是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而那8项不能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则是父母的行为,即“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换句话说,教育孩子时,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采用某种教育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孩子。

    为什么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呢?那是因为,真正决定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的,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有意去做什么事。你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其实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一眼看穿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于是有样学样,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说一句要好好学习就去好好学习的。

    如果父母爱读书,家里有很多藏书,有没有亲子阅读关系也不能大,若说有关系,也是父母喜欢这种感觉而已。而你天天兴致勃勃手不释卷的样子,就会被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会认为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认字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读书。

    相反,如果你热衷麻将,就算你每天晚饭后坚持给孩子读上一小时的书,小孩子对书的兴趣也不会比对麻将更大。

    是你是什么,重要于你对孩子做了什么。给孩子报补习班,就是后者,它有作用,那就是可以对别人说,我尽力了。

    尽力不够,你要尽心,尽身,做一个孩子愿意模仿的榜样,才值得一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要做的不是报补习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cx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