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一出生就自带价值而来
只是父母忘了告诉你——
还是一个婴儿的你,对着妈妈笑,你也从妈妈的笑眼中看见了自己;当你咿呀学语,妈妈也用你的语言回应你;
当你学走路,歪歪扭扭几步扑进妈妈怀抱里,害怕却又跃跃欲试;当你第一次背起小书包走进幼儿园的小社会,妈妈很期待也很不舍。
你慢慢长大,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满分得到父母的赞许;你也在学习上遇到挑战,在交友中经历挫折;你也被老师批评,跟父母耍赖,惹他们生气。
但这些都不影响父母爱你。
这一切好的坏的、称心的不如意的,在总体上如果被孩子体验为:
无论我怎样,在父母眼中我都是有价值和值得被爱的;
我的情绪感受是可以被看见和接纳的;
父母也有自己的负面情绪,但他们并不强加于我。
凝飞早练晨读20201016家庭教育学习分享——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弄得清爽点,适时而体面地撤出,是对彼此最深切的爱。
为人父母,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可是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取决于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愿意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关系变得很紧张的时候,不妨想象自己在孩子的位置上想被怎样对待。
如果想不通或者想得通却不愿意做时,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在无意识地表达对孩子的“恨”。
很多父母已经开始反思自己如何把未实现的愿望放在孩子身上,社会竞争的大背景也加剧了部分事实——我想让孩子放松,可社会不让啊。
或许解决的方向是:当我们无法改变生存环境,我们如何注重孩子主体性的建立,更多地培养一个人的“自主动机”;助力TA在被动的竞争下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体验生命的意义感。
而不是用一些功利化的目标将孩子锁定,使TA受困于“受控动机”,一生过着重复空洞的生活。
每个人生活中都要完成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这太正常。
不过“不情愿”的比例过高的话,人就会失衡、痛苦。
相反,“自主”的比例更高或者和“受控”持平,人就hold住自己;也具备了在恶劣环境下做选择的能力。
我可以为自己做选择——我认为这是一个人主体性成熟的绝对标志。
对于青少年的父母,还有两点嘱咐:
一是不在孩子呈现脆弱的时候“趁火打劫”;
二是信任TA即将成为真正的主体,给予积极的支持。
最后想说: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弄得清爽点,适时而体面地撤出,是对彼此最深切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