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光

作者: 在水一方_2018 | 来源:发表于2023-12-11 18:56 被阅读0次

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长与自身的发展,来自于教育智慧所取得的成功。

今天是生物学科创新实验大赛日,我有幸做为评委参与了此项活动。这是一项非常好的创意活动比赛,它展现出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创作和新思考,对促进教学,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在这次比赛中,一位老教师的创新内容与众不同。她给自己的作品起名为“思考”,这让我想到2022版初中生物教材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作品名恰好符合了教学要求,但不知实效如何?接下来听她边讲边做实验,她一口气讲到了课本中三个实验的创新改革,尤其她演示到的用日常的鸡毛掸子展现鱼鳃的呼吸作用,形象、生动、直观。一下子就能触及到学生们的想象思维。她的课堂确实做到了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

实验结束我特意采访了这位老师,她说:“我就要退休了,生物课就想带着学生们在玩中学,在体验中思考,在生活的细微处感知科学。”这是一种对教学的享受,也是让教育之研究的习惯性。

她身上有一种教学的热情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力量感,我想,如果我是她的一名学生,定然会喜欢上生物学。都说老教师了,往往会有职业倦怠,可是你和她在一起,完全不会想到倦怠。

她曾多次参加这样的创新比赛,几乎每次她都会夺取最佳创意奖,次次有新作,次次皆不同。原来她自己就是最好的创新。

比赛的第二个亮点作品是叶芽发育成枝条的结构和过程的动态展示模型。非常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欲望。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杰明·布鲁姆提出认知层次“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我们的教学必须让学习与学生自己发生联系。拿课本知识去做填空题,单纯“应用”看似在学习,却没有学会学习,要面对新情境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思维,达成学科素养,强调创造创新意识,实现深度学习。当学生学习的欲望被点燃后,一定会让学生的“我要学”的意识主动发生。课堂里既要提供事实、体验感知、主动表达的学习过程,又要不露痕迹地完成从事实推理,到建构观点的技能训练。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给人以渔,不如给人以域;给人以域,不如给人以欲。教师上课教的不仅是知识,更应该教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认知的跨界策略,终身学习的渴求。

教师在课堂上一语道破“天机”,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还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较好的表达技巧、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之师,他不仅让学生上“道”,还能让学生学会悟“道”。

今天大家的作品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很是拓展思维,打开视野。也非常值得学习。在这里感谢每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创新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之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mm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