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人是半成品》
人是我意识的半成品,人自身并未意识。
人的我意识薄弱又模糊,我仅为人称指代和个人属性。我是什么?人并未有过深切的怀疑和根本的追问,释迦牟尼、老子、耶稣、穆罕默德等各教各家都未曾作过结论。人便成了我的代指,我是人,人是我。这个含混不清的概念是人不完整、不成熟的起源。
我的不自觉、不完备、不自足导致世界本源先天缺失。人面对一切茫然无措,只得把我外的一切归属于客观,并且惊讶地发现其与人无关的规律,然后,倾人所能,认识、掌握、利用这些规律,竭力在这些不明所以的规律下讨一份暂且的生存。
人的自我(人性)意识在本我并未完全就位的情形下逐渐形成,并经历从兽性到人性的发展进化,慢慢固化的伦理理念和求生状态下形成的逻辑模式,导致人伴随客观变化到今天。在客观为主的观念下,人将配角心态贯穿于认识的始终,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全部行为模式,这自然构成了缺乏本我状态的懵懂人生。
这种残缺又错位的生存立场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后果:人成了一个矛盾体,成为主观、客观冲突的主战场;人的自我意识随性、主观、混乱、破碎、偏执、失序……感知一体的世界被分裂为人的自我意识世界,人被分离为无助的个体,从兽性生存观延续下来的伦理、心理、行为模式得以充分呈现;人与物、人与人的紧张关系越演越烈,人性的冲突在社会各层面各领域日夜上演,更严重的是人自身本我与自我形成的意识分裂,常致人内心茫然无主,归无所依。人未认识到,本我缺位但并非不在,自我并不能代替它存在,本我是世界存在的根本方式和事物的核心,人的自我永远无法取代它的位置。
人的自我主宰人若干年,也造就了今天盲目随性几近失控的世界。事实是:人心里有多不如愿,这世界就有多不如意;人心里有多龉龃,这世界就会有多难堪。世事是人自我的外化反映,世界是人内心投射出的事实屏幕。这个关系,人多有不觉。
人的残缺性已暴露无遗,人对此早有认识,因此,宗教信仰成为人拯救自我的一种方式——赎罪、祈祷、修行、轮回……人用信仰弥合人性的裂隙,用宗教信条来修正求生伦理逻辑。不过事实与人愿望相悖,宗教忽视、否认人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存在。几千年宗教信仰非但没有建立起人的完整性,反而将人仅存的本识与信念消耗殆尽……又从何时起,科学成了拯救人类的另一种方式——发明创造、改变世界,翻天覆地……科学技术的阶梯把人一步步送上云端。不可否认,世界与人的外观与生活形态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一来,人是否在科学技术的改造下完成了自我?健全了人生?答案是否定的,任你科学技术如何有效、如何超能,人性依旧,而且越来越朽败,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危机越发加重。
处于过渡期的人,危局已经来临,半成品状态的人再难以继续维持现状,世界再不追究、认识并归属到万物的本源已经不能服人,残缺的自我必须要成为完整的本我。人性进化的理性要求万分迫切,可以预测:一个新纪元的黎明在不远处等待疲惫的人类从黑暗中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