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散文
终身刷屏时代:知道分子横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思维?

终身刷屏时代:知道分子横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思维?

作者: 陆甲第 | 来源:发表于2020-10-31 14:01 被阅读0次

    移动互联时代到来,越来越多人选择手机作为阅读的工具。

    但我们平时使用手机,有多少时间是用来看电子书?又有多少时间是用来翻看资讯?又有多少时间是用来点赞转发?

    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下,越来越多的“知道分子”出现了。

    1 手机阅读,将引路至何方?

    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却又什么都知道得不深。

    这就是知道分子。

    知道分子说:我们有百度,不知道的都可以查到。

    是啊,当你和朋友、领导对话却不知道怎么接的时候,你也可以当场百度一下。

    知道分子说:我们有微信,可以随时询问他人。

    是啊,当你的谈判节节败退时,你也可以说我去询问一下我们的专家。

    知识分子说,我们有快递,可以买到世界上绝大部分东西。

    是啊,当你家里面水管坏了、灯泡不亮了,你可以大方地想换就换。

    你看,知道分子永远知道有工具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眼下麻烦,既节省时间,又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因为他们站在权威、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然而,知道分子不知道,手机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他们已经很难脱离世俗的樊笼,走向成功。

    第一,他们知道的都是表面知识,是大家都熟悉的常识类知识。既然大家都知道了,就不会是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只能混迹在平均收入中下层。

    第二,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浮浅,如此便难以拥有自己的思考,只要有专家教授带个头,他们就被带偏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只要父母朋友一提议,他们就自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宛如被操纵的木偶。

    第三,他们对自己人生没有深度思考,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便有,也只是我要今年要完成年收入20万的目标,明年要买套房之类。没钱时极度痛苦、焦虑,有钱时空虚无聊找不到人生意义。

    他们所谓的掌握工具,其实是被工具掌握;他们所谓的站在权威的立场上,其实是权威支配。

    正如洛克菲勒经典名言:即使把我的衣服脱光,再放到杳无人烟的沙漠中,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又会成为百万富翁!

    这是他身为成大事者、知识分子的骄傲之语,振聋发聩。

    知道分子,难成大事,难堪大用。

    那么,为什么会诞生这么多“知道分子”?

    我想,这要追溯到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对传奇师生开始说起。

    2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分歧

    苏格拉底,这位希腊著名哲学家、雄辩家,他从始至终都提倡“口语文化”。

    他认为,通过口头演说“铭刻在学习者灵魂中的智慧语句”远胜用墨水写下的字词。书写只是“作为抵抗老年健忘的助记手段”。

    他也深深担忧,对字母的依赖会改变人的头脑,让人们面临变成浅薄的思考者的危险,阻碍我们大道能够真正带来智慧和幸福的智力深度。

    但他的学生、同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却不认同老师的观念,他提倡“书面文化”,他认为书写“为记忆和智慧提供了诀窍”,他的著作《斐德罗篇》和《理想国》,同样让希腊人民获得了巨大智慧。

    两人的争论:口语和书面文化谁是思想的激励者与启蒙者,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867年,一个热爱哲学和写作的普鲁士士兵从马背上摔下来。

    那个士兵原本就体弱多病,从马背摔下来之后身体每况愈下,视力也在不断下降。1881年,他视力极度衰弱,恰好当年他尝试性购买了一台球型打字机,没想到这玩意让他的写作可以正常进行了。

    但他的行文风格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滔滔不绝的雄辩变成了简短的格言,字斟句酌的推敲变成了朴实的“电报风格”。

    他说:我在音乐和语言方面的“思考”经常取决于纸和笔的品质,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此后,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等著作,颠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等。

    他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后来,佛罗伊德、威廉•詹姆斯等人,相继验证了尼采的说法,从而得出了一个改变世界教育的结论:工具塑造思维。

    “知道分子”的诞生,恰恰是因为手机的出现,让他们的大脑,产生了得到信息快感,不想耗费脑力深入追问。

    3 工具塑造思维,阅读重获新生

    南方周末曾刊登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多年前,我刚到德国留学时,邻居是一位下水道工人。当得知我来自中国,他便睁大眼睛向我提问:“先生,我们国家有许多哲学家认为老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我喜欢的Christian Wolf则更推崇庄子,您能告诉我他们之间的区别吗?”我只能凭着对教科书的模糊记忆乱答一通。当我好奇地反问他为何如此喜欢哲学的时候,他彬彬有礼地回答:“先生,当我在黑暗的下水道里工作时,回味着昨晚看的黑格尔,连污水都变得美好起来。”

    德国的整体文化水平,始终是世界前列。

    过去二十多年,赫尔曼·西蒙在代表作《隐形冠军》一书中,他提到全世界2734家隐形冠军公司,德国拥有1307家,是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是366家,日本是220家。中国是68家。

    什么是隐形冠军?

    1.它是同行业世界前三或者所在大洲第一名的企业,是市场上的领先者;

    2.它的年收入少于50亿欧元,从全球的维度看,它是一个中型企业。因为世界500强企业最低的年收入是250亿美元,50亿欧元不足它的五分之一;

    3.这些隐形冠军并不被大众所熟知。

    我想,这与德国的阅读文化脱不开关系。

    在德国,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

    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我们在不断感叹德国制造的同时,感叹德国强势维持欧元区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并建议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

    也没有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阅读者群,更没有注意到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身边的孩子们,那些从小就喜欢阅读的孩子,是不是更加安静聪慧?成为了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些喜欢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的孩子,是不是脾气更易暴躁?成为了家长口中的“熊孩子”?

    大家不妨想一想身边的孩子们,那些从小就喜欢阅读的孩子,是不是更加安静休闲?

    那些喜欢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的孩子,是不是脾气更易暴躁?

    书本和手机这两个工具带着孩子前往不同的地方,那里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撒切尔夫人有一段经典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我想,阅读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4 阅读习惯,人生的指南针

    你使用什么方式阅读,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

    如果你利用手机,将看新闻、刷微博、看抖音作为“阅读”方式,你就会收获一颗充满信息碎屑的大脑,从中孕育出没有能力思考的思维。

    如果你利用手机,是看优质的文章和课程、深刻的书籍,那你会收货一颗充满知识碎片的大脑,如果你再进行梳理、复盘,那你的思维会慢慢走向独立、自主。

    正确的阅读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不妨你看看身边的幸福家庭,看看那些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定期阅读,培养思维方式的?

    这些年思维模型、认知能力的兴起,正因为人们对碎片化知识的恐惧,害怕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每天都在“叔本华钟摆”——痛苦与无聊——来回晃荡。

    如果你每天把闲散时间用来关注各类娱乐购物新闻,某某某离婚了,某品牌再发新货,美名其曰紧跟时代潮流;

    如果你用来关注最新事件,哪个地方爆炸了,什么楼盘涨价了,暗示自己这是在增长见识;

    如果你用来看各类鸡汤,如何实现梦想,如何一夜暴富,提醒自己调节放松安慰心灵。

    那么,即使你看再多,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时间在被浪费,内心仍旧空虚。

    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既不能增加预见性,也看不到内在原因,唯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打发时间,增加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彰显我们的正义感。

    所以,朋友们,请去书本中寻找“智力的新生”,用阅读改变思维。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成为不了李尔王。

    如果什么都要等别人喂到嘴边才知道吃上一口,恐怕你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巨婴:身体在成长,心灵却经不起挫折;年纪在增长,精神却极度匮乏。

    不玩手机的你还会是你,但不会阅读的你会成为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身刷屏时代:知道分子横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us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