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为什么选这篇文章来教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对有精神上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十二三岁的少年周恩来,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借伟人的格局和胸襟来熏陶自己,同时也能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从小就要植入孩子心中的思想,从小就要在学生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浇水、施肥、耐心呵护……
想起了徽州大家族对孩子的教育,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借助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我对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周恩来生活在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之下,在小时候走了出去亲眼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才会立下如此志向。让我想到的是,如今我们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实在是太好了,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
那我可以做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老师 ,用师者的身份和标准来要求自己,让学生、孩子可以站在我的肩膀上去了解这个世界,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所以,一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还是挺重的。
希望自己可以先成为榜样。因为自己做到了之后其实不用教,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们。
(扯远了呀呀呀)
02怎么教
以一个主问题串起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少年周恩来在十二三岁就能立下如此志向?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用课文的三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以及体会少年周恩来的思想感情。
03 怎么备课
说实话,我借助了网络上一些优秀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视频,模仿借鉴的成分比较多,自己目前还不具备原创的能力。
突然想起了培丹姐之前在社群里分享过相关的内容:
“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端,然后才是创新,最后是你的自主!
很多时候成长就是笨拙的模仿,这也是很多强者快速成长的秘诀。”
“模仿不是不要自我,而是在学习别人积累的经验,然后内化成自己的,成为更好的自己。模仿,是创造之母”
确实,我发现我把教学视频的过程,一句句地转成文字,然后结合教材上的理论去分析的时候,真的有理解到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也会下意识地思考:以后我教其他课文的时候,可不可以迁移呢?
有了一丢丢的灵感~
呀呀呀 好开心(°u°)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