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书的旅程
几年前,一篇叫做《寒门难再出贵子》的文章刷遍了网络,因为这篇文章,很多出身农村或者城市低收入者,都充满了焦虑,毕竟跨越阶层是大多数人内心当中隐隐的期盼。我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作者可以凭借一场饭局中,实习生的不同表现,就判断这些孩子的未来。根据文章的描述:在饭局上,拿走饭局多余烟的实习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知道怎么和人寒暄打招呼的实习生是来自商人家的孩子,有点不爱理人的实习生是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
直到我看完了琳达·西格所写的《创造难忘的人物》以后,才豁然开朗。在书中琳达·西格说了一句非常有代表性的话——
人的变化是环境变化的产物。
也就是说你身上的烙印很少能脱离你生长的社会背景(你的家庭属于中产还是下层,很大部分决定了你刚入社会时的表现),当然还有你所处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以及职业也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大部分资料显示,来自底层的孩子由于缺乏物质,一般比较节俭,而这一特点在对外社交上就是表现为吝啬,小气以及不舍得下成本做事;来自商人家以及知识分子家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待人处事的方式,自然也就不自觉地模仿了。
其实,琳达·西格所撰写的《创造难忘的人物》主要是教大家在写剧本,写小说或者写广告的时候,如何创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因为琳达认为一个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也不是主题,而是故事中所出现的人物。但是要创造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并且流行甚广的人物,首先需要的是创作者亲身实践去研究你要写的人物。就像《寒门难再出贵子》中的银行经理一样,他能够依据实习生在饭局上的表现进而判断他们的家庭背景,源于他长久的观察或者内化的洞察力。
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琳达·西格为了创作剧本,用到的调研方式有查阅过往资料,如研读日记,阅读某一时期的报纸以及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亲自去和某一类人生活和相处,比如作者为了写精神病有关的题材,去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一起生活了十天,为了知道不同种族的人怎么说话,她去和不同的人交谈,以此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说话方式。总之,在琳达·西格开始创造人物之前,她在调研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新闻学写作上有一句话叫做“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在动笔之前,调研有多重要。
在做完调研以后,琳达·西格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给出了如何创造人物的6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对于不知道如何下笔创造人物的创作者,以及经常患有拖延症写作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写作框架。
阶段一: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第一个想法。
琳达·西格认为创作者创造人物时所使用的素材都来自于微小细节的观察。而要掌握这些细节创作者就需要自己亲身去观察和体验。
阶段二: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刻画
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写出了一个可信,合情合理的人物,所以创作者都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先对人物进行一个粗线条的刻画。
阶段三:寻找人物的核心,以创造人物的合理性
创造的人物要拥有某种核心的个性,这样观众才能界定他们的本质并预期他们的行为。比如善良的人,这个品质会一直贯穿人物的始终。
阶段四:寻找人物身上的矛盾之处,以创造人物的复杂性
因为人的不理性,所以有时人会做出一些让我们震惊和奇怪的事情。而有了矛盾的人物更让观众觉得他更奇特和绝妙。比如在《飘》中,郝思嘉的性格是放荡的,所以对她勾引男人读者不会奇怪,但她在危机中具有清醒的头脑以及坚强或果断与她放荡的差异让人惊讶,可以说拥有了矛盾性让郝思嘉这个人物变得丰满。
阶段五:添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进一步充实人物
要让人物立起来,必须有血有肉。你可以赋予人物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可以深化人性,让观众产生移情的作用,而态度可以是视角和观点,展现人物如何看待他所处的世界,价值观可以通过人物的行为,态度以及冲突去传达。
阶段六:添加细节使人物非凡而独特
人物的细节创作的越好,这个人物越难忘。表现人物的细节可以是人的行动,行为,语言用法,仪态,衣着,笑声,面对特定情境时采取的特殊方法,不过来自人缺点的细节更让人难忘。
当然你掌握了创作人物的6各阶段,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创作者表现的都是幕前的故事,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状态,正是由于过去的经历。所以创作者需要对自己创作的人物的幕后故事,心理等了如指掌。
为了让你创作的故事更有看头,琳达·西格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还针对如何创造人物关系,辅助人物以及次要人物如何创造,非现实人物如何创造,对白的重要性以及在创作中对人物的刻板描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说这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写作指导手册,那些不知道如何做写作调研,不知道怎么下笔创作人物以及不知道对白重要性的写作者,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