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独角兽估值游戏” 的秘密与诱惑
2018年七月小米上市,雷军曾称“让上市第一天买进的投资人赚一倍。”而如今,股价与发行价相比,累计下挫47.6%,“跌跌不休”,接近“腰斩”。
2019年5月17日,登陆美股第四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跌破发行价17美元。
要理解它们为何曾经前途无量,今日投资人却不捧场?还需从揭开“独角兽估值游戏”的面纱开始。
1.“遍地独角兽”,好吗?
物以稀为贵,如今在资金催熟下,遍地独角兽,股票吸引力也开始下降。以全球公开上市数量冠军的香港交易所来说,2018年约有两百家公司上市,七成跌破发行价,其中小米、美团等著名独角兽赫然在列。
这些估值由何而来?答案是此乃一级市场玩家的估值游戏。独角兽的资金来源,多来自创投或私募基金。这些金主玩的A、B及C轮融资,就是不断推高初创企业估值,由下个买家以更高价接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这个项目炒起来,再进一步融资,最后犹如“击鼓传花”一般将盘子传到最后一个接盘者手中。它们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让这些初创企业股票公开上市,由一般股民买进,亦即所谓的割韭菜“退场”。
小米背负九轮融资压力,冒着让市场弹性疲乏的风险也要上市,背后也有苦衷。早期投资者就是要等股票上市后卖股获利。在金主压力下,不少新创公司往往业务还未成熟就被推上市。
“小米晚两、三年上市也许会更好。”2018年小米股价跌破发行价后,雷军如是说。
2.“独角兽估值游戏”的秘密与诱惑
如果站在今天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瑞幸崛起的2018年,其实是一个企业热衷于“疯狂补贴圈地”的“黄金年代”。

有多疯狂?
几个数字就能明白了:“2018年12月15日显示的数据表明瑞幸共卖出8,500万杯咖啡,变相亏损恐已远远大于已公布的8.57亿元。此外,瑞幸已开设逾2000 家门店,更计划在 2019 年再开设 2500 家商店,而瑞幸扩张越快,意味着烧钱速度亦会越快。
“瑞幸”所采用的价格补贴战,已经不算是什么快速圈地的新鲜手段,而是美团、饿了么、滴滴等“前辈”们都用过的路数了。对于未来能否成功,市场持有不同意见。不过,有一点当时就引发了很多人怀疑其“割韭菜”的意图,理由是瑞幸才刚于上年12月完成2亿美元的B轮融资,便紧跟着急着赴港上市。
但为何,即使背负“割韭菜、圈钱”的罪名,瑞幸也要急于上市呢?因为瑞幸在跟时间比拚,要赢在市场风向转变之前,这关连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看懂形势的企业才能胜利,瑞幸不傻,早就感受到了资本市场“钱荒”的寒风凛凛。因此在一级市场没有人愿意为其续命的情况下,便只能拼命在二级市场的大门关上前上市,至少能再融得一笔钱和确保了未来发股票募资的渠道。
3.“赚不赚钱不重要,你看人家亚马逊还10年都没盈利呢"
亏损并不是独角兽股价不尽人意的主因,亚马逊早年也是亏损累累,但一个重要差别是:亚马逊绝大多数时间保有正的现金流。因此虽然不赚钱,亚马逊仍可从日常营运里获得资金以拓展业务,撑到今天主宰市场。
反观小米,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有两年的营运现金流净额是负值。最后整体现金流能保持正值,“主要是由于公司完成的全球发售。”若扣除融资借款,小米现金流是负人民币十三亿元。
End:
一个怪现象: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认为“满足原始投资者套利”是上市的重要因素,而为了拓展业务上市的越来越少。
一家初创企业为了上市而上市,而非为拓展业务而上市,恐怕迟早要现出原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