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一首《骊歌》,在离别的路口,悠悠扬扬飘落了半个世纪。黑沉沉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幽静而蝉鸣切切的小巷,电影《城南旧事》的开头就是《骊歌》……
这一定是巧合;因为我也生活在一个小城的城南。在我的城南里,满载的是我二十余年算不上跌宕起伏的人生。
那年,我小五;我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我羡慕英子可以肆无忌惮的玩耍而不用担心弄脏衣服;羡慕她可以随时随地与父母撒娇;羡慕她不用去学会察言观色;羡慕她能够被那么多人爱着;而我只能够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不喜自己的亲戚家,每周忍着满腹委屈与父母通一次电话,不愿流露一丝一毫的思念与眼泪。少年的心竟是那么的敏感、脆弱、坚强……
后来,我初三。搬家时发现她静静地立在角落里不知多久,轻抚书封,仿佛看见了当初那个通红着双眼举着话筒却不愿流一滴眼泪的少年,看见了那个每天痴痴地看日落的少年。那天,我第一次不羡慕英子了;妞儿走了,秀贞走了,说着“我们看海去”的人走了,兰姨娘走了,宋妈走了,最后的最后,林父也走了。而我,至少还住在城南,至少爱的人还在,虽然还是思念着远方,还是在天黑以后一个人出去看灯火,还是那么的敏感、惆怅、脆弱又坚强。
当时,我高三。终日颓废在家里享受着炼狱高三开始前最后十来天美好时光的我,在那个看不见一缕光的马路边从电话那端母亲的哭声中得知了父亲的离开;黑暗肆无忌惮的鲸吞着我内心里那一点不甘的念想,顺带着遮住了无助的眼泪。那个教我学会温柔,学会坚强的人;那个给不了我许多,却一直温暖着我的人;那个我仰望了近二十年的人就那样离开了我,没有最后一面,没留只言片语,干脆利落近乎于决绝。后来的高三,逝人的叮嘱与生人的期盼是我能在教室里坚持坐下去的唯一的原因。成绩的落后深深压抑着我,而每天晚上走去城南桥头吹风成了我唯一的放松。或许只有深夜里的事物才是最真实的,就像世间的阒然;一条终于没有人再走的马路,疲惫不堪的霓虹灯,还有自我的心。于是,那座无名的桥默默地见证了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变成熟的过程;他看了少年一整年的痛苦、压抑、眼泪、嘶吼;他聆听了少年对未来的迷茫、无助还有对亲人的想念、愧疚;他知道少年所有不愿展现人前的脆弱、软弱。
高考完的那天晚上,和两个朋友拎着几瓶酒在城南闲逛,看过母校、看过书店、看过那家我去了无数次的奶茶店,看过万家灯火;直到看过那座桥才彻底绷不住,自己在朋友诧异的目光下哭的像个孩子。可我,不就应该是个孩子吗?我,本不就该是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吗?原来痛心不过如此!
清明回家时在书柜里看见了那本《城南旧事》;书里的最后,所有人都离英子而去,妞子、秀贞、兰姨娘、约定去看海的那个小偷、宋妈,还有林父。他们就好似我人生中离开的那些人——走了,再也没回来过,或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原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城南;原来,每个人都有旧事;原来,每个人都是英子……
谁的城南,谁的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