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论语解谜·孔学之孝》-02-大师的语文水平

《论语解谜·孔学之孝》-02-大师的语文水平

作者: 游梦僧 | 来源:发表于2022-03-17 14:19 被阅读0次

《论语》原【第01篇学而第11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意志;父母去世之后,观察他的修行;多年不变改事父之道,可以称为孝敬了!”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意志,看他在父母在生多年,是否能坚持;父母去世之后,观察他的修行,看他在父母新逝三年,是否能修持;多年都能遵循事父之道,可以称为孝敬了!”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父亲在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钱穆译文】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当父亲活着,观察他的愿望和志向;父亲死了,观察他的行为和活动。三年不改变父亲的途径、方向,这也就可以说是孝了。”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详解】前文本僧说了,历来解论者,如儒学大家朱熹何晏、国学大师杨钱李三老,把此章的“三年”解读成“三年”是错误的,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行为、意志和习惯”,更是错上加错。

对于本僧的结论,许多读者还是转不过弯来。本文,本僧就简单的语法分析方法,把他们打出原形来!

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行为、意志和习惯”,那这个标准,只能是用于“父没”的评判标准,即父母死了之后。原因很简单,父母活着,通常是数十年的时间,“三年”与之对不上;但死了,孝多久,礼制说了算。

先不说《论语》中非但没有让人“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意志和习惯”,反而“事父之道”,即孝敬父母的方法,不敢说是恒河沙数,但比比皆是是肯定的。如:

论语04里仁篇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04里仁篇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04里仁篇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咱就就着他们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推出三大谬论:

一者,如果父母还在,你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意志和习惯,那还是他们的“行为、意志和习惯”,只是他们按你的意愿,转变了。难道子女的言行影响到父母,,即使是好的,也是不孝?!谬矣!

再者,父母在世几十年,子女只要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行为、意志和习惯,除三年以外的年数为所欲为了,也算是孝?!谬之已甚!

再再者,如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只是“父没,观其行”是否孝的标准,那“父在,观其志”的标准哪去了?阶段分两个,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另一个被狗吃了吗?!写作这样“短斤缺两”的,莫非写《论语》的那些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作文水平这么差!

到底是孔徒们的写作能力不行呢,还是大师们的解读水平不足呢?本僧更相信后者。故大师之论“谬之至矣!”

综上所述,还可以得出另一个推论:“三年”不能解读成确切的“三年”,那就只能解读为“多年”。“多年”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许多年,甚至是一辈子。

按大师们的解读,对父辈之道,一成不变地继承,这不就是因循守旧、固守僵化了吗?这不就与《易》的精神相违背了吗?对于读《易》至“韦编三绝”的孔子来说,可能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孔子就是‘因循守旧、固守僵化’的人!”这就是历代以来,许多人强加给孔子的脸谱。

本僧只能说:“你才‘因循守旧、固守僵化’!”《论语》中明显就写着孔子是灵活变通的人,就举一章好了——【论语09子罕篇0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看到没,孔子对于礼,能做到“通权达变”的,而非“墨守成规”!可见,孔子对周礼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这一章用去打脸那些说孔子一心恢复周礼的人,足矣。反孔的人没读懂孔子,情有可原;然而连以孔子为典范的大儒也没读懂孔子,岂不让人悲哉痛哉!

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解读。说得直接点、难听一点就是:古有朱熹何晏之辈、今有杨钱李之流,要么就是欺负读者没脑子,要么就是自己没脑子。

故前文本僧说他们那样子解读,不是坏(欺负读者没脑子,存心故意地曲解孔子的意思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蠢(自己没有脑子,不知觉地就误读孔子的意思而误人子弟)。

对于钱杨李三老,本僧并不觉得他们“语文水又平”,只是认为他们不用心。对解读《论语》不上心,以致于阴沟里翻船,用咱粤语来说就是“浅水浸死人”

稍微出题一下:弘扬粤语文化,人人有责!

本僧花尽心思去解读之,以正视听。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要辟这已造了千年的谣,更加要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

本僧人微言轻,最后,不妨自嘲一下: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在这里,稍微扩展一下:《论语》中,有一章与本章内容极为相似,但少了前半部分:

论语04里仁篇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那章不但不是如众解论者所说的,是因为篇章重复,而是“孔学之孝”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父丧守孝三年。

那章的“三年”,就真的是三年了,不是本僧自己说的,而是《论语》明明白白地告诉本僧的。由于篇幅问题,详细情况,咱以后再作文分析之。

孔学的“于父之道”,到底是如何的呢?欲知后事如何,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论语解谜·孔学之孝》系列文章。同时,欢迎在后面打赏支持,谢谢

第01篇學而第11章繁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遊夢僧直譯】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意志;父母去世之後,觀察他的修行;多年不變改事父之道,可以稱為孝敬了!”

【遊夢僧意譯】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意志,看他在父母在生多年,是否能堅持;父母去世之後,觀察他的修行,看他在父母新逝三年,是否能修持;多年都能遵循事父之道,可以稱為孝敬了!”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论语解谜——给坑害孔子的人》相关文章:

《论语解谜·孔学之孝》-01-愚孝皆因蠢和坏 - 简书

相关文章

  • 《论语解谜·孔学之孝》-02-大师的语文水平

    《论语》原【第01篇学而第11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游梦僧直...

  • 《论语解谜·孔学之孝》-01-愚孝皆因蠢和坏

    《论语》原【第01篇学而第11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游梦僧直...

  • 《论语》笔记之五(《里仁》4.1-4.26):孝可孝,非常孝;学

    题目:《论语》笔记之五(《里仁》4.1-4.26):孝可孝,非常孝;学可学,非常学 作者:曲润琏 首读(粗读)时间...

  • 好多人不知道何谓敬但敬不敬一眼就能看出

    《论语•为政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

  • ^-^217(4.8)

    《论语·为政》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孝,孔...

  • 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子夏向孔子请教孝。孔...

  • 2022论语分享第128篇:和颜悦色虽难,但那才是孝

    【论语原文】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释义】 孔...

  • 学《论语》:色难

    论语为政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

  • 孔子论“言”之三

    三、言而有信 “言而有信”在《论语》中虽然出自子夏之口,但绝对是孔老夫子的秘传。《论语·学而篇》第7章,“子夏曰:...

  • 孝之经济学 | 论语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一篇《为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解谜·孔学之孝》-02-大师的语文水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mv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