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之经济学 | 论语

作者: 阎耀永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01:09 被阅读0次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一篇《为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的孝了。现在讲的《为政篇》,被称为“四子问孝”,是非常有名的公案。我们今天讲“第三子”子游问孝。

反反复复讲孝的问题,在当今以客户为主导的时代,会不会让大家很烦呢?我曾经想把这些段落都跳过去,因为要以大家观感为主嘛!

另外,我个人对于孝的理解、在孝道方面做得也不尽好,对我自己而言,是不是把这些内容跳过去也更好呢?

我认认真真地想了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觉得,继续讲是必要的。

为什么呢?其原因还是和我们现在所受到的、习得的教育有关。

比如这个孝,如果大家手里有新华字典,孝怎么讲呢?

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

我们大多数接受的就是这个定义。我们不说它对与错。只问:它是完整的吗?生活中,原来并不是“定义”那么简单,他需要很多的内容。

从一部《论语》来看,那么多有智慧的人,对这个孝发生了困惑和疑虑,那我们呢?我一时觉得要讲的内容蛮多。

我以前一直讲孝和爱是两个可以等量齐观的事情,今天讲孝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孝和情商的关系

我想每个人都曾经面临过两代人的冲突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必须要“情商+智商”。

不久前,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讲自己很容易搞定工作方面的事,但是对于父母、妻子却没有办法。我想,这不是智力商数的问题,而是情商的问题。那么情商怎么培养呢?

借用孟子的话: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个“动心忍性”是什么呢?讲的是情商的提高。

各位,无论大家学、还是没有学过类似静坐、冥想这类的功课,静下来,向内看看,在我们内在,你觉得充实吗?有东西吗?

我们和自己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古代人,一直强调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地揣摩,让自己的心里有数儿、有谱儿。当我们赞叹苏格拉底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从而发现了泛音的规律、和声的规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不就是《易经》所谓的“相数理”?

我们通过感觉,获得一个“相”,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其数的关系,再推演出“理”。

孝是内生的学问

我把学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生,一种是嫁接的。知识通常都是嫁接的学问,是从外界进入的,进到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可以用;但只能在某些条件下可以。

而有些只能是“内生的”。什么是内生的呢?是从生活经验中,我们加以体悟,加工而得,是从我们的心灵中长出来的。我们运用起来非常自由。

面对两代人的冲突,如果我们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的话,我们长出来的应该是内生的学问。这种学问,带着个性、体温,可以用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

孝可上升为仁义

孝,起源父母与孩子之间,究其根本的含义,它超越这个简单的情感,而上升为仁义。所以讲周公的孝道是:德配天地。

我们理解这个孝,其实有很多的层面。在“体”、个人的体会的层面,认知的本体的层面,有另外一层光景,不能只局限在家庭的内部。这样看这个孝,再回头看四子问孝的故事,我们才能看得出它的味道来。

在子游问孝的这一章中,提出一个敬字。这个敬字,我们当然说是态度,但其实还不够,他体现了 “序位”的问题。正因为有了序位,才会有人类的组织结构。

现在的家庭中,我认为序位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序位太高。吃什么?去哪儿?这些由孩子来决定家庭有没有?可是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他能够决定这些吗?老人们以前说:不能没大没小的,这就是序位的问题。

一个孩子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以后才能顺利成为社会的一员,因为这个社会是有序位的。

当然,崇尚自然的人,崇尚自由的人,也许会反对这个说法。觉得序位这个东西,辈分这个东西不自然,不好。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道理:自由在高处。而自然是人类需要千辛万苦才能到达的智慧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晚年才达到的境界。

孝的经济学意义

另外,古代人讲孝,还有一个“经济学”上的意义在。现在大家讲人脉对于成功非常重要,我们最初的人脉是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家族的。也许有人说,哦,不对,我们家都是穷亲戚帮不上忙。真的吗?俗话说,皇帝家还有穷亲戚。这是事实,比如李贺和刘备就是皇帝的穷亲戚。我们每一个家庭的亲属里面也一定有可以帮助我们的人,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利用起来。

现代人,尤其是在城里生活的人,没有安全和归属。大学毕业,或者出外务工,一个人被丢到漠然的城市里面。两个年轻人结婚,两个个性都没有得到教育和发展的年轻人,结合在一起,面临着工作的压力、房子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而情绪有从来没有好好面对过、梳理过,建立一个和美的家庭其难度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选择发泄掉自己情绪能量。而这些情绪被派遣掉、发泄掉以后,我们建设家庭的能量也就没有了。

如果反过来,我们从小在“孝”这个问题上,没有轻易的放过,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了,又会怎么样呢?我想,在家庭这个天然的学校里面,情商和智商都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虽然我们现在谈孝,似乎是在要求孩子,要求自认为孩子的我们自己,但其实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氛围、美好的情感,其责任却是在父母。

孔子对于他的学生,给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够面对苛责的父母,并能够很好发展的孩子,相信他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上,有更好的办法。

在一个做微信公号都需要团队的年代,在一个体力渐渐被大型机器所替代的年月,一个人的情商变得那么重要。他不仅仅是摆脱孤独的需要,也是成功的需要。

相关文章

  • 孝之经济学 | 论语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一篇《为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讲...

  • 孩子是我们的拷贝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我认为,孝在行动。 百善孝为先。《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

  • 什么是孝顺

    《论语》论语—为政篇第二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过...

  • 为孝必敬

    《论语》学习之20701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中成语 犬马之养: 释文: 供养父母的谦辞。 原文: 《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

  • 《论语》笔记之五(《里仁》4.1-4.26):孝可孝,非常孝;学

    题目:《论语》笔记之五(《里仁》4.1-4.26):孝可孝,非常孝;学可学,非常学 作者:曲润琏 首读(粗读)时间...

  • 为政以孝(一)

    《论语》学习之20501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 孝,最难的是保持不厌烦的脸色(10)

    读《论语》感悟(10)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 教育|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

    继续学习《论语·为政》,这次是对孝的看法。 (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 家用《论语》之4:葬礼

    《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之经济学 | 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or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