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最近的一些思考,聊聊内容的组织方式。
很早之前,听过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内容型产品:你的每篇文章就好像是沙滩上的贝壳,而你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些贝壳串联起来,让其他人能更快的找到喜欢的贝壳。
在这个比喻里,贝壳就是指内容型产品里最小的单元(比如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个问题等),串联贝壳的那条绳子就是内容的组织方式,让其他人找到喜欢的贝壳取决于内容的分发效率。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贝壳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串联贝壳的绳子和寻找喜欢贝壳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作为产品经理,考虑你的产品的组织方式和分发效率,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成功与否。
1、频道模式
在互联网刚诞生初期,由于信息不多,也相对简单,主要是以“频道”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分类;但随着信息过载以及单个信息越来越复杂,通过“标签”的网状方式来对内容进行管理。
早期的门户网站,都是通过栏目来对文章进行分类,这个就是典型的频道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内容与分类是“一对一”的包含关系,而分类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相互独立性。这种线性的组织方式,优点是简单,易操作,但受限于分类方式,如果分类逻辑不明晰,会导致内容很难确定放在哪个分类里,查找不方便。
比较典型的栗子就是windowa上的树状文件夹。
winndows文件夹web时代的BBS也是采用这种模式:通过一个一个的版块来划分帖子。
b北大BBS2、“频道+标签”模式
当随着信息的复杂度提升,频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内容的快速检索。于是,“标签”诞生了。“标签”采用了网状的方式来组织串联内容。相比较于“频道”一对一的形式,"标签“允许一对多。标签间也不再独立,方便多维度的信息查找。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纵向基础上,提供了横向检索的维度。常规做法是也会为每个标签做一个标签展示页,显示该标签下的内容集合。
例如曾经很火的博客,允许博客主自己建分类的同时,也可以为每篇文章选择多个标签,来管理内容。
博客现在的一些门户网站也还是依然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内容管理。
网易新闻不过,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组织方式过于复杂。其实网状的标签体系本身已经包含了树状的”频道“模式。因此,第3种方式产生了。
3、标签模式
这种模式直接去掉了频道维度,只留下标签体系。同时,标签本身也增加层级区分,一级标签下可以包含二级标签,甚至更多层级(典型就是印象笔记的标签系统)。为了抽象更多的内容,标签也被赋予更多属性。这也是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方式,而不同产品间的差异就在如何更高效的运营标签。
简书
简书是很典型的通过标签来运营和分发内容的产品(当然,现在有增加个性化的推荐策略,但依旧不影响他原本的标签运营模式)。简书中的标签就是“专题”,允许作者写完文章后,将自己的文章推荐到多个专题。而这些专题由官方和用户共同创建。比如,早期时,首页推荐的文章都是被收录到“首页推荐”这个热门专题中的文章,用户只需要向这个专题投稿即可。每个专题允许被订阅,这样又将有相同喜好的用户关联起来。通过对专题的运营就能达到对用户和文章的运营。
简书首页好好住
好好住是很典型的内容型社区。它将标签做了“活动”、“品牌”、“普通”的类别区分,将文章、图片、案例和商品关联起来,实现了内容单元之间的串联,让用户能基于标签,更快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限于内容形式。
好好住框架图标签,将不同类型的内容串联起来的同时,也将用户进行了分层。适当抽象标签,让产品形态变得更加简单,也提高了整体的分发效率。不过,对标签本身的运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