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信念:你所相信的。
断言(claim):是一种描述用来表示观点或信念,是可以用来判断的陈述句。
客观断言(objective claim):
它的真或假不依赖于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判断标准不因观察者改变而改变)
主观断言(subjective claim):
主观断言的真假依赖于人们认为它为真还是为假。
论题/问题 (Issue/Question): 当一个断言被质疑时提出的问题。
论证(argument)论证由两部分组成:为结论提供支持的前提(premise)以及被前提所支持的结论(conclusion)。
**前提(premise): **A claim that is offered as a reason for believing another claim is a premise. 前题是一个断言用来提供相信另一个断言的断言。
未声明明前提(Unstated Premises and Conclusions)议论者没有明确表明的前提。往往他是决定一个论证时演绎论证与非演绎论证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参见《学会提问》里面讲的比较清楚)
**结论(conclusion): **The claim for which a premise is supposed to give a reason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gument. 被前提说支持的断言。
**解释 (explanations): **
an explanation specifies what caused something or how it works or what it is made out of and so forth. 解释某项具体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它怎么起作用等。不能作为前提。
**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 **
A claim that expresses an evaluation of something 用来评价某件事物的价值的断言。
**道德价值判断(Moral value judgment): **
A claim that expresses a moral or ethical evaluation of something
用来判断道德或伦理价值的断言。
修辞(Rhetoric)
Language that is psychologically persuasive but does not have extra logical force 有说服作用但不能增加论证强度的语句。
2 两种论证方式
1、deductive argument 演绎论证
前提为真,结论为真。注意这里的前提是可以用Ture or False 来表示的,并不是用可能性大小来表征。判断演绎论证的结果是对与错。
有效论证(valid argument)。当一个论证满足条件: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可能为假,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
“可靠论证”(sound argument)
An argument is sound if it is valid and its premise (or premises) is true.用来描述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
2、Inductive Arguments 非演绎论证
Induction is a method of reasoning in which you use individual ideas or facts to give you a general rule or conclusion. 无法判断对与错前提不前提不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其论证的效果评判为 强(stronger)(论证充分)或弱(weaker)(论证不充分)。
注: 非演绎论证的论证强与弱与结论是否为真的概率是没有关系的。
例如 非演绎论证 1: 结论 A 前提:B C D 与 2: 结论 E 前提 F。 相比 1 更强,但是可能 E 出现的概率比A大。
3 如何判断断言为真
满足三条标准我们有理由认为自己的断言为真
you believe that is true. 你认为它为真。
you have justification for this belief in the form of an argument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你已经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自己的信念
you have no reason to suspect that you are mistaken 没有理由怀疑你会在相信此事上犯错,如你曾多夜未眠或服用迷幻药之类。
4 例子说明
为了解释上面的概念我编写出以下例子来说明。
注:以下例子全为编造,不代表作者观点。
青少年是否可以早恋? 论题
青少年早恋是不对的行为。 断言,主观断言
每所高中都有早恋的事件发生。 断言,客观断言
30%的高中生有恋爱经历。事实
青少年可以早恋,因为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论证(argument)
因为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前题(premise)
青春期恋爱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解释(explanations)
早恋的孩子都是有问题的。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
早恋在中国是不道德的。道德价值判断(Moral value judgment)
演绎论证
在A学校存在早恋行为,因为在F001 班发现 小明与小红早恋。
非演绎论证
早恋行为对青少年没有影响。因为A调查统计发现早恋对青少年的早恋没有影响。而我的朋友B与C 在高中恋爱但是她们都考上了好大学。早恋行为在外国很常见,但是也没有对本国的孩子的学业造成影响造成影响。
5 读论述性文章的方法--通过图表澄清论证的结构
为了在读论证时更好的理证过程我们常用逻辑图来帮助自己理解,以下是书中的一个例子。
①[我不认为应该给卡洛斯买车。]实际上,②[卡洛斯不负责任,]因为③[他对自己的事不关心。]④[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来买车,]既然⑤[我们目前入不敷出。]⑥[上周你还抱怨我们的财务状况],而且⑦[没理由你是不会抱怨的。]
逻辑结构图
6 提高思维的清晰度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引起不能清晰的表达作者观点的语言问题有以下方面
1、**模糊(vaguness): ** 语词或短语的模糊是指:与该语词或短语相对应的对象是不明确的。
2、**歧义(ambiguity): **是指同一语词、短语或句子,却具有相互区别的多重涵义。
语义歧义(semantic): 表达断言的语句中含有歧义的语词或短语。
组合歧义(grouping ambiguity): 当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语词指集合体还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个别成员时,就出现了组合歧义。(ps: 我觉说指代歧义会比较好)
语形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作两种以上的解释
3、抽象(generality):
A claim is overly general when it lacks sufficient detail to restrict its application to the immediate subject. 过于抽象的断言是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到底它可应用于哪些对象。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并且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写作者或者演讲者想要传达的意思。读者或听者需要明白关键词语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无法理解与评判一个论证过程。
定义的目的
1、词典定义(lexical definition): tell us what a word means-lexical |ˈleksɪkl| definitions 告知词语的通常意义。
2、约定定义(stipulative definition): take on a special meaning in a given context.-stipulative definition. 约定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词意义。
3、精确定义(precising definition): to reduce vagueness or generality or to eliminate ambiguity--precising definitions 减轻模糊、抽象或消除歧义。
**4、修辞定义(rhetorical definitions): **Such rhetorical definitions frequently make use of the emotive meaning (or, if you prefer, the rhetorical force) of words. 这样的修辞定义往往借助于语词的情感意义(emotive meaning),有的人更愿意称之为修辞力(rhetorical force)
定义的种类
1.列举定义(definition by example)(又称ostensive definition),即通过指明语词所指的对象或识别语词所指对象的典型例子来下定义。
**2.同义词定义(definition by synonym): ** 即给出与被定义术语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或短语。
3.分析定义(analytical definition)确定被定义术语所指对象的必要特征从而明确术语所指的对象。
7 判断断言的可信度
评估可信度要从两个不同层面着手:第一是断言本身,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第一 断言本身
关于断言本身但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我们要仔细考察这些断言
1、断言与我们的个人观察相冲
2、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
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大量已被证明的信念,包括我们从自己的直接观察中学到的事实和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事实)
第二 断言的来源
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断言的可信度
1、利益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指可以通过我们的信任获益的人;不以任何方式从我们的信任中获益的人是利益无关方(disinterested party)。利益相关方比利益无关方更值得怀疑。
2、提供信息者的外貌特征 不要被提供信息者的外貌特征说欺骗
3、信息提供者的专业性
新闻媒体报纸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我们需要咨询思考里面的信息,从不知来源的互联网途径或电台访谈中获取信息时,则更要适度地质疑。
8 修辞技巧
1、委婉语(euphemism)——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而不是一种引起负面联想的表达。
2、粗直语(dysphemism)-- 被用于影响听众或读者对某事产生负面态度,或者用于减少其可能引起的积极联想。
3、闪烁其词(weaseler)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 词语 高达 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 、“有些”( “perhaps,” “possibly,” “maybe,” and “may be,” )
4、 贬抑(downplayer)就是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最常见的语词是“只不过是”和“只不过” “所谓的” “然而”、“不过”、“仍然”和“但是” ( “mere” and “merely.” “so-called” “nevertheless,” “however,” “still,” and “but”)
5、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是毫无证据地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6、暗示(innuendo)手法使我们不必实际指明就可以委婉曲折地表达对人、对事的反对意见。
7、加载问题(loaded question)则不单纯指问题中存在着假设。关键在于加载问题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未经证明的假设。
8、嘲笑(ridicule)的修辞手法,包括运用所有的嘲讽手段。 注:仅仅取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了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9、夸张(hyperbole) 过分夸大。
10、修辞性定义(rhetorical definition)则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或激起对某事的态度。
11、修辞类比(rhetorical analogy),即通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使某事件显得优于或劣于它本身。
12、替代证明(proof surrogate)是这样的表达手法: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而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
13、重复
14、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举例说明:
继续使用前面所使用的早恋的例子:
wiki 上对早恋的定义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长辈们与应试教育界一般认为早于大学时期(约18岁)的恋爱应算作“早恋” (这个可以算做是 精确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说: 早恋,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过早的恋爱。(修辞性定义(rhetorical definition))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暗示。当然这里也用到了暗示(innuendo)。
发生在高中的早恋行为会对念爱的双方产生影响(中性词汇委婉语(euphemism))。
发生在高中的早恋行为会对念爱的双方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粗直语(dysphemism))
问:发生在高中的早恋行为会对念爱的双方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答:会对孩子的某些心理成长方面产生影响。(闪烁其词(weaseler))
早恋只不过是一种模糊的感受,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爱。( 贬抑(downplayer))
所有的早恋的行为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夸张(hyperbole) )
高中的早恋行为就像走在一个悬崖边上,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夸张(hyperbole) 修辞类比(rhetorical analogy))
据说99% 的高中早恋行为都不能持续一年以上。(替代证明(proof surrogate))
早恋有害身心健康!早恋有害身心健康!早恋有害身心健康!重要事情说三遍(重复)
早恋是不是与其它青少年问题一样值得父母警惕(这里将早恋判断为是有问题运用了 加载问题(loaded question))
注:以上例子都是我造出来的,可能有些不妥,请大家指正。
老白金广告(重复)
9 在思考过程中认知偏差与常见谬误
认识偏差
1、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s)依据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最近新闻报道地震非常多就认为今年地震发生概率增大频发
2、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例如,我们听的墙外的贬低中国政府的事都深信不移,不考察其来源的可靠性。
3、圈内偏见(in-group bias)
我们时常认为自己的圈内人员组成非常多元化、有个性,而圈外人则都是蝼蚁一般相互之间毫无区别的人。
4、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只有自己才会被意外和现实所制约而外人不会的倾向
5、服从权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
6、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论证中的谬误
注:以下这些谬误都不是论证
1、源自愤怒的“论证”(“argument” from outrage)
第一个表现是:仅仅因为某事令人愤怒就认为它不正确,有事愤怒者是我们自己。
第二个表现在于:由一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一无关事件的评价。
2、采用威吓手段(scare tactics)
为了让人们就某个问题采取某种立场,用恐惧来代替推理和判断
3、诉诸同情的论证(argument from pity)
但是若因对某人所怀的怜悯之心使我们持有对无关之事的某种立场,这就是一种有名的谬误. (例如: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府卖身那一段就是运用了这个谬误,我残所以我应该被雇佣)
4、源自妒忌的论证(argument from envy)
“嗯,或许很有钱,但他断然是无礼之流”,如果仅因妒忌激起了我们对他的如此批评,就是此类谬误的实例。
5、阿谀奉承(apple polishing)
试图利用别人的自负感去取代理性的判断,就是阿谀奉承的谬误。
6、使人负疚(guilt trip)
家长们在不愿(或无法)向孩子解释清楚该不该做某事时,有时就会运用这种策略
7、同辈压力论证(peer pressure argument)
我们接受某判断,并不是因为该判断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接受它我们就会得到某些人的赞同
8、群体思维的谬误(groupthink fallacy)
指人们用源自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替代其对某个问题所持立场的理由和慎思。
该谬误的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就是民族自豪感或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种能导致我们盲目认同一个国家的政策和做法的有力的、强烈的情感(“我的祖国是对、是错”的思考显然不激励批判性思维,而鼓励盲目的爱国情绪)。
9、转移注意力(red herring)
在一场对话中引入一个话题,转移了最初的要点,尤其当引入新话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话题
10、烟幕弹(smoke screen)
烟幕弹则倾向于堆砌问题,或者使问题极度复杂化,直至最初的问题迷失在(语言的)“烟幕”中。
11、诉诸公众的论证(argument from popularity)
大多数人相信某件事是事实,并不能成为它就是事实的证据。
12、诉诸司空见惯(argument from common practice)
人们试图根据它的常见来为某行为或实践(不同于断言或判断)做辩护。
13、诉诸传统(argument from tradition)
因为历来如此行事,所以要这么做;因为历来人们都相信,所以我们也相信。
14、合理化(rationalizing)
人们用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时
15、以错制错(two wrongs make a right)
他人的非法行为,也不会使你的非法应对变得合法。
推理中的谬误 2
1、诉诸人身的谬误(the ad hominem fallacy)
该谬误源于把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的特征混为一谈(这里“断言”是广义的,包括信念、观点、立场、论证和建议等)。(这个人有问题所以他的观点有问题)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personal attack ad hominem)——认为指出某人的缺点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 inconsistency ad hominem)——认为指出某人的前后不一致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circum- stantial ad hominem)———认为指出某人的特定境况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毒化井水(Poisoning the well )——援引某人的缺点、前后不一、境况或其他个人特征以使人拒绝他的观点。
2、生成谬误(the genetic fallacy)认为某种观念的来源或历史可以反驳这种观念。(我不知到为啥他会翻译,或许说遗传性谬误会更好)
3、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fallacy)歪曲或夸大某断言从而“反驳”之。
4、虚假的两难境地(false dilemma)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极力压缩选项,让人选择X或Y(却忽略可选项Z)。
完美主义谬误——认为要么做得完美无缺,要么干脆不做。
划界谬误——在无法划出一条精确的界线时,却要求在某个范围内或连续体中找出划界点,通常发生在把模糊概念当成精确概念的时候。
5、滑坡论证(slippery slope)在缺乏理由时拒绝启动某步骤,担心这会势不可挡地引起其他步骤,或仅仅因为已经实施了第一步就要继续错误地坚持下去。
对于第一点可以用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前几年网上一个比较火的段子:不好好学习会引起地球毁灭。
6、错置举证责任(misplacing theburden proof)把举证责任错误地分配给争论中的一方。
判断谁是举证的方经验公式:
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提出该断言的人举证责任就越大。
举证责任置于对问题肯定的一方,而不是否定方。
我们会有意把举证责任分配给特定一方。(法庭,若某人倡导一旦出错就会造成危险或付出重大代价的政策,那合理的做法是,让此人承担严格的举证责任。)
7、乞题(begging the question)把正在争议中的断言假定为真,貌似给出论证。
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
对于非演绎推理我们需要解决的有两个问题:
1、通过所有信息来判断一个陈述的可能性大小;
2、衡量以该陈述为结论的推理的强弱。
在非演绎推理(或者说归纳推理 inductive reasoning) 常有如下四种情况
四种归纳方式
1、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公式
某比例的X 是Y, 这是X -> 这是Y
例如 40%的大学生谈过念爱,小明是大学生,所以小明谈过念爱。
注:这类论证的强度决定于Y在X中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的论证强度越大,但不代表结论的概率
2、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这个涉及到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这本书也说的不是很清楚,具体的许多细节要去学习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后才能够更好的了解,这里我只将部基础的东西总结一下。对其中几个概念进行说明。
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是指,对于与我们关心的属性相关的变量而言,样本与总体的情况相同。(这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 里的特殊)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e)选取样本的程序就要使得总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进入样本的抽样方法。
误差幅度(error margin) 样本间随机变异的范围。
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特定的样本中随机变异落在给定误差幅度内的概率大小。
为了对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进行批判性思维,我们提炼出如下两条原则:
1、如果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导致样本在代表总体方面出现偏差,就削弱了论证。
2、在代表总体方面,样本太小或过于片面,也会削弱论证。
3、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
基于类比的论证可用公式表达为:
X 和 Y 都具有属性 p, q, r(等)
X 具有 特征 I
所以,Y也具有特征 I
对类比论证进行批判性思维指南:
1、类比项之间的相似性越多、越广泛,论证越强;类比项之间的差异性越多、越广泛,论证越弱。
2、相对于我们关心的属性而言,各相似性或差异性之间,存在着联系程度的不同。
3、相反类似项越少,论证越强;相反类似项越多,论证越弱。
注:评价类比推理并不是精确的科学。试图机械地利用公式来评价类比推理并不明智。
4、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这里里常犯的错误是:
当的归纳换位(illicit inductive conversion)因为有特定比例的X是Y,所以也有这个比例的Y是X。
5、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
仓促概括 fallacy of hasty generalization
基于太小的样本(相对其所代表的总体)所做的概括推理。
传闻证据 fallacy of anecdotal evidence
若样本仅来自传闻(据说华东师范大学美女多)
基于传闻的概括在心理上往往很有说服力,纵然结论仅仅基于单一样本。
以偏概全 fallacy of biased generalizing
过高地估计基于片面样本的论证的强度就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 (例如: 用上海大学生的恋爱状况估计全国大学生的念爱状况)
自荐样本 Self-Selected Samples其中样本都是自我选择的。例如央视的你幸福么的电视节目。
弱类比 overestimating the strength of an analogy
对通过类比所得到的结论给予过高的估计
有倾向性的问题 Slanted Questions
因果解释
这一部分讨论的是因果解释。注意,因果解释不是论证。
两种解释
物理因果解释(Physical Causal Explanations)
这些问题所寻求的关于事件或现象的因果解释都是针对其物理背景方面的。(自然科学)
行为因果解释(Behavioral Causal Explanations)
试图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其他行为和社会科学方面来阐明行为的原因。
解释最低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一致的不自相矛盾、不含混、不模棱两可
2、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
3、可检验: 我们禁止的是原则上不可检验的假说。(例如,你的坏运气是上辈子造的孽)
3、拒绝循环解释:简单地重述待解释的现象。(例如,为什么你不够专注,因为你没法集中注意力)
4、避免不必要的假设或其他不必要的复杂性
形成假说
假说是什么?
A hypothesis is a causal explanation offer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r testing.
假说是有待检验的因果解释
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形成最可能的假说的一般策略
形成假说的四种方法
1、求异法 The Method of Difference 如果发生了一件以前在类似的情形中没有发生的事件,那就寻找这两个情形中的其他的不同并考虑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
2、求同法 The Method of Agreement如果在多个场合出现的某种结果都伴随着相互关联的现象或者总是与另一现象之间共同变化,那么就认为二者之间可能有因果联系。
3、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 Causal Mechanisms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在形成因果假说时,为了将可能的因果联系减少至可控的范围之内,人们要依赖于关于因果联系的背景知识。
4、最佳诊断方法 The Best Diagnosis Method对各种症状和其他信息的最佳解释。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
在事件A 与事件B常犯的因果错误:
1、A与B之间的联系是巧合。
2、A和B都是由第三种因素导致的(“潜在原因”)。
3、是B引起了A,而不是反过来,A引起B(“混淆因果”)。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道德价值判断
道德推理的两个原则
1、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principle)同样的个案必须同等对待,同等对待的个案必须情况相同。
2、看起来违背了一致性原则的一方有责任证明他并没有违背一致性原则。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
1、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在功利主义看来,如果一个行为将比其他行为带来更多快乐,那么该行为就是正确的;如果采取某行为将带来较少的快乐,而其他可选行为将带来较多快乐,那么,采取该行为而不是其他可替代行为就是错误的。
伦理学的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
其主要理念是,如果某行为给你自己带来的快乐高于其他选择,这样行事就是正确的,如果某行为给你自己带来的快乐低于其他选择,这样行事就是错误的。
ps:
1、它与功利主义者的区别是带来快乐的对象不同
2、深思熟虑的利己主义理论所开的不是自私的处方,因为从长期看,自私的行为不会给你自己带来最大的快乐。
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ethical altruism)
这种理论认为他人的快乐比自己的快乐价值更高。
2、义务论(duty theory)或道义论(deontologism)
3、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正确或错误依赖并决定于其所处的群体或文化。
道德相对主义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潜在难题
1、如何界定群体、社会和文化?
2、 某一群体的成员中所接受的道德原则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3、赞同道德相对主义会让你置身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4、宗教相对主义(religiousrelativism)
者认为行为的正确和错误决定于一个人所处的宗教文化或社会。
5、宗教绝对主义(religious absolutism)
即正确的道德原则就是“正确”的宗教所接受的原则。
6、德性伦理(virtue ethics)
它关注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要解决的问题
1、在个案中适用法律及解释法律;
2、法律应该是什么。
法律运用的推理方式
1、诉诸先例(appeal to precedent):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既有判决来作为判决类似新案件的权威指南。
2、因果联系推理
法律推理视角
1、法律道德主义(legal moralism)法律应该认定不道德的行为是违法的。
2、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 。禁止X行为唯一合法基础在于X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
注: 伤害原则不仅规定,对他人的伤害是禁止某种行为的充分理由,而且是唯一理由。
3、法律家长主义(legal paternalism) 律家长主义认为,如果法律阻止某人做有害自己的事,那么相关的法律就可以得到证成
4、冒犯性原则(offense principle)认为,如果X行为对他人具有较大的冒犯性,那么禁止X的法律就可以得到证成。
美学推理
八个美学原则
part 1 通过对象满足特定的文化或社会功能来断定其艺术价值。
1、 含义深远或启迪真理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2、能够表达其文化或传统的核心价值或信念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3、有助于带来社会或政治变革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part 2 根据对象让欣赏者产生某种主观(即心理)状态的能力来确定美学价值。
4、能使体验或欣赏的人感到快乐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5、能够给人带来有价值的情感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6、能够带来特定的非情绪性的体验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part 3
7、艺术品是通过拥有某种特定的美学性质或特定的形式而获得其美学价值的。
part 4
8、对象是否具有美学价值无法给出论证的理由。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