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声音•香气的万花筒
——写给张杨希的近作
曾经认定不看原作不能够乱说话,可是图像存在的现代形式大大地扩充了我们接触、理解图像的途径。我也尝试着在观看过他的部分作品之后,随性地谈谈对他近作的感受。
爱因斯坦说过类似他的铅笔比他更聪明的话,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一笔牵带出一笔,笔笔相生,答案永远在画里,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说出来。
偏爱灰色,这个我确实记得,而且以我的方式去理解过。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都会发现灰色是某种基调。平稳,悠远,而且这种灰色是不排斥明媚的灰色,和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都能合得上拍。其二,我也觉得灰色更高级,也会转而在色彩的领域“猎艳”一番。随着人生书页的翻转,我们的变化尽在其中。
王国维曾正告天下:“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我想这也可以是艺术家的胸怀。此外,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这种开放视野下必须得有踏实、精细的做事风格,否则会离艺术越来越远,纯粹成为一种姿态。
我们通过他毕业前后的心得,可以感受其吐故纳新之气。他的这一变化,将我们带到了对自然的重新观察、理解和对很多问题的重新思考之中。
如果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他的画面,那就是强烈地感受到一股生命的泉水,她日夜流淌,应节而舞,身形变化,但又如同唯一的生命,是大地中伸出的芳草,是春天繁花的波纹。我恍若掉进一个万花筒,随之转动出多姿多彩的欣喜。这是一个因生命的光彩而受到世界爱抚的天地。
或许,我们的生命里都有这样一粒种子,渴望视觉世界里的一滴水。
最后,值得回味他那句:“重新喜欢上了画画。”
人类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重复,唯有不断重新开始的热爱才能在重复的工作中摆脱复制之苦,寻求那么一点点灿烂的光华。这对于视创作为生命的艺术家来说更应该是一种本能。
附张杨希作品主页:
http://m.muyikongjian.icoc.cc/?_s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