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当小说家?可以。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的至关重要的“多读书”。越年轻越应该多读书,因为这时的眼睛是健康的。什么书都应该读,优秀的,不怎么优秀的,甚至是极烂的都可以,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下去即可。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
其次,是仔细观察生活、反复考虑素材。每天看到的都是人、物、景,减少是非错对的判断,增加原汁原味的观察。事后再想想,能否历历在目地还原出来。
我写文章,一般比较喜欢使用第一人称的“我”。一方面,比较有先入为主的代入感,也感觉自己身上和自己的感受,如果使用“我”写出来比较地舒服。另一方面,如果使用第三人称的“他/她”,我总感觉有种陌生感,是那种评论别人的感觉。
对别人,还是应该少做评头论足,少下过于感性的结论,毕竟个人的经验有限,认知也有限。所以,还是应该多花时间去思考。写小说也是一样,多准备,多花时间去收集和积累素材,不要急于得出结论,结论应该是经过各种角度的审视,各种仔细地检验之后才会被引导出来的。
提及素材,我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看书时的摘录,那一条条、一段段地都有被记录下来。当然了素材不应该只是来自于看过的书,更应该来源于生活。村上春树提议应该要记住(不是记录)那些兴味盎然的细节(素材),何为兴味盎然的细节,就是那种会让人发出“咦?”地生出兴趣的细节。
村上春树说:“总而言之,写小说时至为珍贵的,就是这些取之不尽的细节宝藏。从我的经验来看,聪明简洁的判断和逻辑缜密的结论对写小说的人起不了作用,反倒是拖后腿、阻碍故事发展的情形多一点。然而,如果将保管在大脑档案柜里的形形色色未经整理的细节,根据需要原汁原味地编排进小说中去,连自己都会觉得震惊,故事竟变得自然而然、栩栩如生起来。”
有的时候,我想写小说,什么感想、灵感都没有,就只能去翻各种记录的文字。因为记忆中的信息非常有限,好不容易有点信息,也被我写成简单的日更随笔或者公号文章了。所以,尽量多写小说吧。
当然也不要误解了,只要从自己的内在出发写文章(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只要将自己周围自然发生的事件、每日目睹的情景、平常生活中邂逅的人物作为素材收纳在心里,再驱使想象力,以这些素材为基础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者文章就行了。
有个成语叫“木沉石浮”,指一般不可能发生的事竟然发生了。在小说的世界里,或者说在艺术的世界里,这种逆转的现象会屡屡在现实中发生。所以,写小说有可能就是这么地神奇而且美妙。如果你还没写出个啥,也不必灰心丧气,不妨变换一下视角、转换一下思维,多去发现身边的素材,加油继续写呗。
结论:不是写什么?而是假如你立志要写小说,就请细心环顾四周。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素材)。所谓小说家就是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这些原石的人。而且还有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这些原石基本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拥有一双慧眼,就可以随意挑选、随意挖掘这些宝贵的原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