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在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就是不敢,也越来越不想向别人推荐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一部看之前需要做功课,观影时又需要极其有耐心的电影。然而曾经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好的时代又尚未到来。在这个尴尬的速食主义当道的时代,愿意安静下来的影迷太少。
我不是侯导的粉丝,也不是文青,如前文所说也不想过多推荐这部电影。在这里只想简单谈谈这部电影,也顺带小小地愤青一下,谈谈大陆电影市场。(本文无剧透,其实也不用担心剧透,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剧透)
正如舒淇微博所言,这是部极其简单的电影。
1.不足两个小时的电影,几乎全由长镜头铺设而成,中间穿插的几场打斗也干净利落到“刚开始就结束”。2.大多数台词为文言文,不过是通俗易懂的词。另外台词极其稀少,主演舒淇开口四次,台词不足十句。3.故事如原著一般精简,“一个孤独侠女的爱情故事和人生选择”,或者如侯导所言,“一个人,没有同类”。
喜欢的人会觉得这部电影美到让人窒息,每一帧都是中唐的山水画。画面细节的考究,罕见的文言文对白,厚重的历史感以及任凭观众情感和哲思带入的长镜头留白,这些都是电影的美。这样的美,无须赘述,自然天成。但是,这也是需要极其安静的观影心态才能欣赏到的美,一场“一个人,没有同类”的孤独美。
也许最佳的观影心态,应该是戛纳电影节上一个法国影迷说的那样:你什么都不用去想,只需要静静地去感受电影的美就好。
侯孝贤一直都是“背对着观众拍电影”,贯彻着自己长镜头美学和慢节奏碎剧情的电影语言。这次的《刺客聂隐娘》44万英尺的胶片,全实景无后期特效拍摄,最后剪辑到不足两小时的电影。这些都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制作过程。这也是我虽不喜欢侯导但非常敬佩侯导的地方,他的电影无关逼格,无关市场,无关资本,甚至不尊重观众,但是充满着虔诚,对于电影创作的虔诚,对于回归电影本质的执着。
最后想借这部电影谈谈大陆电影市场。《聂隐娘》引来这么多争议,不能单单归咎于“电影太文艺、太小众”,它不是第一部输给市场的好电影,也不会是最后一部。影评两级分化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两个长期困扰大陆电影市场的症结(这次就不说广电总局了,以前写的影评说的太多了)。
首先说说坑爹的宣发。一部简单质朴的电影,被宣发活生生的包装成了“武侠大片”,这让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走进了电影院,抱着欣赏一场武侠商业片的速食心态,结果却走进了侯导的长镜头慢节奏的世界里。而侯导的电影,又哪能在毫无准备的急躁心态下去欣赏。然后发现自己被骗了的影迷们,不仅没有了欣赏长镜头美学的心情,也有了更多的抵制情绪,接下来就是不停地中途退场和惊天恶评。说到底,无厘头恶评不断真心不能全怪观众欣赏能力不够,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满自己又一次被骗了。这就是大陆电影市场的一个症结——宣发的厚颜无耻。他们习惯了说假话以至于不敢说真话,他们发现影迷们是如此好骗以至于不用说真话,反正中国的影迷就像股民一样,从来只有七秒记忆,无论你骗了他几次,他下一次都还是会被乖乖地骗进电影院。这样的欺骗机制曾经为无数烂片带来了惊人的票房,但也为《聂隐娘》这样的好电影埋下了地雷。如果你好好说实话,也许影迷们还会抱着对大师作品的崇敬去欣赏电影,但欺骗,只能招来误会和谩骂。另外在这里也想温馨提醒一下被骗的影迷们,想发泄情绪可以,但是要找对人。电影主创团队和大陆的宣发毫无关系,所以请不要指着侯孝贤等主创大骂,此事与他们无关,他们也是受害者。
其次也想谈谈大陆的整体影迷素质(这里的素质仅仅是指对电影的欣赏能力和认知,和个人素质无关)。我们的电影市场和日韩台湾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除了电影制作水平差距、广电总局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影迷素质的差距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是商品,但本质还是艺术。任何一部电影都有着双重价值——娱乐性和艺术性。通常来说,因为电影的商品属性,娱乐性消费会比艺术性消费更多。而对于市场发展来说,娱乐性驱动整体电影市场和资本的扩大,而艺术性驱动电影制作水准和质量的提升。目前大陆电影市场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影迷只消费电影的娱乐性,而豪不在乎电影的艺术性。这也导致了我们欣赏电影的能力没有多少提升,大多数人甚至变得只能接受一种类型片。于是我们变得很奇怪,我们整天都在抱怨、谩骂这年头烂片横行、类型片千篇一律,没有好电影,然而真出了多元化的好电影,我们却没有欣赏的耐心和能力。我们每次看完烂片都对国产电影感到绝望,但却不曾想,正是我们手里这一张张不加选择的电影票,决定了烂片驱逐佳作的现实。
其实最开始写,标题是《如何欣赏一场孤独的美》,写着写着就改为《一场难以推荐的孤独的美》。因为看完好电影的感动和想推荐的冲动,写着写着就被现实的无奈稀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