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图书馆发现数字杂志——时尚古典杂志Aria,翻阅开来,配着附属的音乐选段,愉快得接收住了大量的音乐知识。
就着其中一本的目录,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学音乐。
观看电影与剧目
应该没有人不爱看电影的,但是电影看过就过了吗?
人物个性,场景氛围,是直接构建音乐形象的元素。分析配乐是如何表现剧中内涵,哪种器乐?哪样发展?感受如何?
经典的剧目片段,甚至都该把曲式内部都细细道来。这就好似乐界的常识,常识越多,越能体现音乐学人的素养。
已经出师的大师哥说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课程时候,老师看着陌生的面孔就提问刚刚放的音乐选段是几号作品?结构如何?什么特点?
大师哥顺利得答出来了,得益于他平日里对曲目大量得分析和积累。
“幸好我有!”他自豪极了。如果他“没有”,是不是就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谁都想临危不惧,事后说出这么一句“幸好我有!”
探索风格与器乐
这份目录里提及的是爵士和长号。
爵士乐之父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的小号演奏能实现大跨度跳跃,还能飙别人飙不到的高音F,他首创吞舌音和拟声唱法,注重现场和观众的交流。他的代表作有《南部之子》,还因为嘴大被人称为 uncle Satchmo……
长号被誉为“会唱歌的香蕉”,一支就能展示三个声部,上唇一个,下唇一个,再带哼鸣一个,amazing!
对平日里不太熟悉的风格流派兼器乐特性产生新认识,也就为今后与更多乐手配合或打交道打下了基础。
你多多了解别人在玩什么,能有更客观的心态去包容别人的喜好。同时,也能感受行行出状元的世界是多么有魅力!
读取音乐家传记
很多人小时候就喜欢看社会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音乐家作为先行者,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同样试用去我们借鉴。
这些音乐家可以有很古老的巴赫、贝多芬,也可以是很年轻的郎朗、李云迪……
你也可以用器乐代表人物来作为了解线索,比如这里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10年磨一曲,从教50载,六骏马不仅是图还能再琴弦上奔腾……
顺接上一点对风格流派和器乐的探索中,你自然而然会遇到各个名家和代表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探索别样的音乐文化是肯定分不开的。
留住民族传统
中华的文化绚烂多少域与族,每种都有自己的情致与历史产生缘由。
对外交流时候,你对别家邻里如数家珍,却对自家祖宗一窍不通,可不得闹笑话?
这就不得不提到考试时候要我们背诵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基础》,我也不得不承认,背点东西和真正隽上民族血液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从小就有师承的戏剧演员或许更有领域自信,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后来补上。
毕竟栽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和现在。
现在有意识多了解多浸营,不是专家也是杂家。
愉快鉴赏与评价
前面都是要下功夫的东西,这项只要你耳朵没问题就能做到。
听到一首乐曲感觉如何?
是否唤起了你某段记忆?还是带你去了天上哪里,世上哪处?
不要求描述得多专业,不要求分析多透彻,也不要求听的是什么类型的曲子,这时,“你”才是主角,“你的感觉”才是最值得重视的音乐产物。
听的时候也可以多样性选择,感受世界各地异域风情,拓宽自己的见识,即使你只是写下短短一句“真难听!”
多听,是学音乐避免不开的一环,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环,是其他理论基础的直接取材。
经典版本为准
音乐制品和乐手都有优劣,想要得到良好的听乐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就要找到标杆——广受大众好评的经典版本。
听灌录的专辑则是另一种了解名家的方式,系统得听,就好似从方方面面了解一个人的行为特性,他在这时候原来会这样做,他是始终如一还是变化万千?
导师甚至还提出一个终极问题“好的音乐家就好像一个好的品酒师,尝一口,就知道这是几几年哪个酒庄出产天气如何什么原因导致得口感……音乐家一听作品就知道这是什么版本谁指挥现场出了什么问题所以可能有哪些瑕疵……”
这真的是很难了,不过选择在任何一条路上精深,都敌不过一个“用心”。
玩玩QA小游戏
电视里的知识竞赛节目总是很受欢迎,真的是老少皆宜。什么《一站到底》《成语大赛》《芝麻开门》……还有早期李咏主持的《幸运52》……
questions and answers 这种问答形式,确实能激发人们对知识的热情,大家都不想输,都想比别人多知道点。
课余时间,你也可以选择主动给别人科普或者让别人问问你他们想知道的音乐知识。
“你知不知道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是哪四大呢?”
“春秋时期都有什么著名琴家吗?”
“丝绸之路幻想曲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
器乐演奏会疏于长久不练,知识必定也忘于没人提问。
那些我们已知已具备的能力丧失了,该是多么得可惜……
多听,多问,多品析
多学,多感,多练习
这好似也是所有科目对从业人的要求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