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游 记芳草集散文特辑
《锦江街巷》170:兴盛变迁锦官驿

《锦江街巷》170:兴盛变迁锦官驿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2-05 14:28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刘和椿;     摄影:建川博物馆提供  完  璧;     编辑:完  璧)


    20世纪80年代成都市东城区锦官驿:房屋密集,白墙青瓦,有人将白花花的棉被挂在屋檐下晾晒,有的院落里三五成群的人们摆着龙门阵,街道边的树木超出房屋的高度,长成浓密的树荫……如此亲切的锦官驿是否仍留在您的记忆深处(建川博物馆提供) 2009年水井坊片区老屋,还遗留着客栈旅社的记忆 (完璧)

           【本文作于2009年】

            锦官驿在今锦官驿街上,街因驿而得名。

            锦官驿在成都颇有点名气。曾经听导游向外地游客讲蜀锦时,就列举其名。介绍说:洗濯蜀锦的江叫锦江,征收蜀锦的官叫锦官,专管运送的地方就叫锦官驿,因此成都又叫锦官城。汉代朝廷征收蜀锦,因而设置锦官,其官署另有位置;锦官驿是明代所设的驿站,其职能是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和接送官员,安排息宿,取名“锦官”,只是因为成都有锦官城的别称而已。

            锦官驿的位置在今合江亭之南河、府河(编者注:两河现统称锦江)两江交汇处,建立时间是明朝初年。合江亭始建于唐代,由时任西川节度使的韦皋所修,经唐宋两代,已经荒芜了。宋代吕大防任成都知府时在《合江亭记》中说:“旧渚者,合江故亭……久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官船治事之所……春秋朝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可见在北宋时合江亭修葺后曾一度兴盛。但到明代,曹学全在《蜀中名胜记》中称,吕大防所描绘的合江亭,“即今之锦官驿矣,亭早已不复存在。明代《天启成都府图》上在府河与南河交汇处,就有锦官驿与递运所的标注。能为府图所列,其规模绝不算小。只不过由于条件限制,该图有些地名标注与实际位置出现差异,将锦官驿位置绘到锦江河的对岸。从驿站接送客人与转运货物的方便来看,于情于理,应在府河与南河交会处,今合江亭位置的这一岸,才合符实际。图上锦官驿与递运所两署并置,这种情况,也符合明代朝廷所颁布的《明会典》的规定,该典所载:“自京师达于四方没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明代文学家薛瑄有《锦江驿官资本家樱桃》之诗。诗中有“时果已知西蜀美,古诗谁见少陵豪”之句,抒发了他夜宿锦官驿品尝驿官所送时令鲜果的美好感受。以上四个材料足以证明锦官驿和递运所建立的时间应在明代。

            有的介绍成都地名的书上说,锦官驿建立始于清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是奉旨设立。依据是《四川通志》等文献,对这个问题,应当怎样理解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兴起、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绝不可能截止划分,例如宋代的交子的产生由民间发展到官办设立交子务的官署,其时间长达百余年。锦官驿与递运所的兴建也可视为同样情况。明代锦官驿早已发展成定制,在经历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特别是张献忠入川所造成的洗劫后,可能曾一度废驰,清初康熙六年下旨再建,扩大机构,这种情况也是完全可能的。只是所奉之旨,并没有提及前朝旧制罢了,因为可在原驿站上重建,也可以异地兴建,两者并不矛盾。

            锦官驿及其递运所,虽名为两署,性质近似,又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有分工,驿站侧重在迎送官员的接待任务,递运所侧重通电快递功能。但也有变通所谓“常件入递,重事给驿”,即平常文书交给递运所用步行传递,重要的紧急文书就要交给驿站马送,若遇紧急情况,则用驿马速递,每50里一个驿站,驿夫换马不换人,以求速达。影视剧中所谓的“六百里加急”文件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故驿站与递运所任务又有交叉,而且驿站的职能还要重要些。

            此外在水路上,递运所也具有同样功能,大宗的军需物资或贡品,车运不便,即由水路完成。一般交给各地的船夫负责,若急需时,水路也有“快马船”担此重任。在明清时期,驿站和递运所全国各地都有,形成了官方通讯与运输网络,传递信件或物品在当时是非常迅捷的。

            从锦官驿出发的驿道有两条,一条东至龙泉驿走官道40里;一条南到双流县黄水河站,走水路也是40里,其后又发展了北至新都广汉驿也是40里。

            在建制上,锦官驿和递运所,清录明制,设有正副驿丞各一名,驿卒若干,马夫及马匹,视驿所的大小而定,再加上杠夫等杂役人员,像锦官驿及递运所这样的省会第一站,其队伍是比较庞大的。据此推算在驿所供当值人员办公及迎送客人住宿的房屋,也要好几个大院落,可以想像当年,每天早晚,迎来送往的官员、赶考的读书人、经商的商贾以及随从、书童等人员众多,真可谓熙来攘往,热闹非常。作为两江汇合,省城的水陆码头,锦官驿的确兴盛了一段时期。它的繁荣也带动了周围的街巷形成,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人们称锦官驿,就不单是指驿站或递运所,而是泛指这一带的街坊民居。

            合江亭由唐宋时期的景观名胜,发展为明清两朝的水陆码头,是因为锦江上的水运发达商贸交通所需要,同样随着商贸进一步的发展,锦江合江亭下游的码头诸如九眼桥,玉女津(望江楼)等处兴起及繁荣,逐渐减少了锦官驿的压力,进而取代了它的作用。随着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建立,锦官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的锦官驿是指这里的一条小街道,在一环路东五段内,东起滨江东路、西至黄伞巷,街内曾有锦官驿小学,在城市扩建时已拆除。1989年,在合江亭原址上重建了合江亭,以及和其配套的听涛舫、思蜀园等,又恢复了唐宋时期游乐、观景的风貌。

          (下篇:《风雨沧桑九眼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170:兴盛变迁锦官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hc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