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工作生活
21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总有几种适合你

21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总有几种适合你

作者: 颜路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14:46 被阅读0次

    温馨提示

    1. 本文提到的所有「工作」一词都是泛指,不是指上班,而是指我们为某个成就所作出的努力。

    2. 不知不觉写了一万字,共21个方法,想要提高工作效率的朋友,可以挑几个试试。方法介绍都是忠实于原书《深度工作》,而每一部分都有我个人的实战反馈。

    《深度工作》是一本实践指导价值很高的书。关于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操作的方法呢?经过我的总结和实践,给大家提供一份【工作效率提高篇】的万字笔记。


    首先我们先同步两个理论建设,有助于理解后面的方法。

    1. 我们的大脑一天专注工作时间的极限是多少?

    大概是3、4个小时。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绝对不超过5个小时。

    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它们就像肌肉一样,会疲劳,也会通过休息得到恢复。

    2. 我已经明白深度工作很重要,我以后一定会更多地专注深度工作,这不就行了吗?干嘛还需要方法来帮助我记住「我要专注」这么简单的事情?

    想要做到专注,并不简单。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是,人们天生就有将注意力转移到浮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大部分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启动深度工作非常非常难。我们享受深度工作状态和成果,但是排斥进入深度工作的瞬间。

    所以,我们需要好的习惯和好的策略。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作者把深度工作方法归类为4个准则,分别是——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准则二:拥抱无聊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准则四:摒弃浮浅工作

    准则一将介绍一些培养深度工作的长期策略、习惯。准则二、三、四将展示一些培养专注能力和抵抗无孔不入的烦心事的策略。

    下边,我们就把这4个准则中可操作的方法汇总一下,共21个。作者是把理论和操作方法穿插着写的,这里我以提取方法为主线,必要的理论会在实践反馈中加以说明。

    特别提示: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人,推荐大家挑感兴趣的尝试下,看看哪个方法能真正帮到你提升效率。

    相信总有一两条适用于你,并让你终生受益。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下面这4种方法,是4种不同的深度工作哲学,适用于不同的客观条件,你可以从中挑选一种最适合你的。

    方法1: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

    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工作,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通常是封闭式的创作,尽量避免与外界发生联络。

    有些科学家、哲学家、大作家会采用这个策略。康德在格尼斯堡的住所独自一人待了一辈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考之深,工作状态之深。

    实践反馈

    适用于禁欲主义哲学的个人是有限的。事实上,这类人有明显的特质: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之前已有能证明自己强大能力的突出工作成果;所从事的工作极少需要和别人协作。

    换句话说,用这个方法的都是牛人,都很任性,你让他们干贴票报销的事儿是不可能的,比如物理学家费曼那种。如果你掂量自己还不够牛,那就慎用这种方法。老板让你做个ppt你不鸟他,让你发封邮件你不搭理,吃枣药丸。

    方法2: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

    这种方法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处理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像禁欲主义者一样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处理非首要目标。

    但是,双峰哲学对深度工作的连续时长有要求,至少是一整天起步,保持高目标高专一度。

    实践反馈

    再次,这不是适合职场人的深度工作策略。但是,这种策略非常适合学习技能。如果你想学完一门技能课,比如PPT或者PS之类的,每天1小时、2个月学完,完全不如封闭起来几天学好这个技能。

    方法3: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

    节奏哲学的目标时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资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实施节奏哲学的常见方式是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比如,早起深度工作60-120分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实践反馈

    节奏哲学难以达到双峰哲学那种强度的深度思考,但是却更符合人的天性,尤其是职场人,现实中某些工作不允许我们在需要深入的时候一连消失几天。

    我就是在用这种方法,这里提供两个实操要点。

    1. 找一个本子,在你认为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1-2小时)不会有人打扰你时,在本子上写下一个开始时刻,然后开始深度工作,知道某任务完成或者觉得累了,在本子上记下一个结束时刻。

    2. 非常建议早起。早点去办公室,在无人干扰环境下工作1-2个小时。知道么,「我知道铁定不会有人来打扰我」,非常容易进入高强度深度工作。

    精彩书摘

    演员杰瑞·宋飞曾提及「成为优秀的喜剧演员就是要创作出更好的笑话」,而后又解释说,想要写出更好的笑话就要每天都写。宋飞接着介绍了用于律己的一种特别技巧。他在墙上挂一本日历。每天他写过笑话就会在日历的这一天画一个大大的红X。「过几天你就能连成一条链子。」宋飞说,「只要保持下去,这条链子每天都会变得更长。你会喜欢上看这条链子,特别是有一定经验之后。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这条链子断掉。」

    方法4: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

    在日程安排中随时插入一小段深度工作时间。一些记者和专业作家,经过训练后可以随时转入写作模式,哪怕在火车上,哪怕在会议间歇的15分钟。

    实践反馈

    这种方法不适于新手。如果你每天深度工作时间很少,认为自己目前还是一个很难专注的人,那么别指望这个方法能帮到你。未经联系,这种转换反而会严重削弱我们的意志力储备,严重打击自信心。

    如果你评估自己深度工作技能足够熟练,每天深度工作时长和产出都不错,那么可以尝试切换到这个高手模式。

    方法①-④,是4种不同的「大策略」,每个人都可以挑一种适合自己的。我使用的节奏哲学,作者卡尔·纽波特使用的是新闻记者哲学(膜拜大神)。我感觉大部分人适合采用节奏哲学。

    方法5:习惯化

    假设现在你要进行深度工作了,你先思考清楚工作相关问题,并努力把这些问题调整为固定模式(习惯化),这样将大大减少你每次进入深度工作时需要的切换时间。

    实践反馈

    你将在何处工作:指定一个或几个深度工作场所:安静、隐蔽、抗打扰。

    工作多长时间:前面我们说过,每天的深度工作极限也就是3-5小时,你还要想想自己每次大约多少合适。一般来说,持续45分钟-2小时是合理的(番茄工作法中25分钟的设置并不适合有难度的任务,相信我。)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维持工作:比如,约定不赚使用任何网络;设定每20分钟需要产出的工作量;戴上降噪耳机。事实上我认为高中时我们考试的状态,是强度合适的深度工作。回忆一下;有紧迫感;有明确任务;除了答题不会想着去干别的。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比如,深度工作前准备好一杯上好的咖啡或食物、水;提前做好散步等精确休息;把工作原材料做一些事先整理。而且,这种支持也需要习惯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能量每次都去思考该做什么。

    方法6:要有大手笔

    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只会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提升了这项任务的表观重要性。

    J.K.罗琳在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时,搬进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在这里完成了这本书。据我所知,连岳也是住在酒店里进行写作。

    大手笔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比尔·盖茨的「思考周」;全团队为项目上线通宵奋战。

    实践反馈

    呃,这个实践我没有(钱)。但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异常深刻。

    精彩书摘

    著名演说家彼得·尚克曼签了一本书的合同,要求用两周时间完成手稿。为了达到极度专注的状态,他预定了一张往返东京的商务舱机票,在飞往日本的航班上写了一路,抵达日本后在商务休息室里喝了一杯浓咖啡,然后马上登上了返航的飞机,又写了一路。等他回到美国时,已经有了完成的手稿,这距离他最初离开时仅仅30小时。「这趟旅行花了4000美元,但完全物有所值。」他解释说。

    方法7:不要独自工作

    对于很多类型的工作而言,特别是追寻创新的工作,协作深度工作可以产出更好的效果。但是操作过程中要时刻牢记下面两个要点。

    1. 打扰心神之事仍然是深度工作的大敌。

    2. 与默认肩并肩解决某个问题时,要有互相推动感,这样容易激发更深层次的深度状态。

    实践反馈

    我觉得,任务明确且有挑战性的工作,非常适合协作深度工作,确实可以互相激发。想想上学的时候,和小伙伴搭伴写作业,或者尖子生在一起讨论难题。

    方法8:像经商一样执行

    4DX(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在个人工作习惯培养上的应用:

    1.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其实有很多事不干也没什么的,因为大部分事情并不重要。

    2. 抓住引领性指标:花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的深度工作时间。关注自己是不是花了最多的时间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不断优化。

    3.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对于上述引领性指标和产出成果,要做好记录和统计。这个,时间统计法就派上大用场了。

    4. 定期问责。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祝表现好的一周,搞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表现差的一周,然后找出解决方案。

    实践反馈

    这个我没有刻意去做,但时间统计法可以给我带来类似的效果。

    方法9:图安逸

    每天在工作之外享受一些自由时光。你每天要有一段时间是是屏蔽工作的,这样才能让你的深度工作效果更好。

    作者列举了3个原因:

    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3.安逸时光里屏蔽的工作往往没那么重要。

    实践反馈

    有两个细节做好了,特别管用。

    1.设置一个完工仪式。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做一个简单的今日总结和明日安排,不用太细,几分钟就够了。然后跟自己说:今天的工作结束了。

    2.告诫自己,完工仪式之后绝对不再去想任何和工作相关的事情,静静享受一些没有刻意安排的时光就好了。可以这么认为,除非有人给你打电话,否则你就不要去主动留意任何工作信息了。

    准则二:拥抱无聊

    所谓拥抱无聊,就是指少做让自己分心的事情。我们处在一个分心成瘾的时代。排队5分钟,刷会儿微博吧;吃饭20分钟,看会儿综艺吧;厕所一小时,你可能光顾着看抖音了……

    分心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习惯了分心会让我们的专注力受到永久性的伤害。所以,如果你有几分钟的无聊时光,不如试试别掏出手机,就这样拥抱着它静静流逝吧。

    这一准则的要点是,专注力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得到提高的。

    方法10:从专注中规划出用来分心的时间

    应对网络、手机成瘾,应该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操作要点有三:

    1.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这需要你做好规划,保障离线时段的完整性。

    2.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3.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实践反馈

    一般有几分钟空暇,我还是会掏出手机看几页书的。我觉得作者说的有一定道理,也许这种特别碎的时间就应该用来浪费。「总觉得该干点啥」,可能是永久损伤我们专注力的!

    方法11:冲锋式工作

    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可以的话, 公开自己的这个截止期限。

    此时此刻,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刷朋友圈,不一次次来到咖啡机前。

    刚开始时,一周进行这种实验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当你有不断的成功经历时,可以提升自己冲锋的频率。

    实践反馈

    作者说,只要你用上吃奶的力气,你应该总可以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至少是接近)。呃……我用这个策略的效果不大好。可能我定的任务太难了……我倒是试过公开自己的截止期限……可惜被打脸……好疼……

    我以后还会尝试的,我不服 : )

    方法12:成就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这个难题可能是一篇文章的提纲,推演一个证明,或打磨一个商业策略。

    如同冥想一样,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你必须不断地把它重新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实践反馈

    我本来也有冥想的习惯。作者这个成就冥想我觉得特别棒。冥想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而成就冥想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

    目前我在淋浴时,或刻意去会议室闭着眼睛踱步的时候,经常做成就冥想。效果是非常好的,经常可以在5分钟左右想出一篇文章的提纲。

    方法13:用记忆宫殿法记住一副牌

    记忆宫殿法是记忆表演者常用的一种记忆方法。简单说一下如何用记忆宫殿法记住一副洗过的扑克牌。

    现在想象一下你自己的房间,从进门到卧室,途径玄关、厨房、厕所等,你会遇到许多物品,尽可能凑齐52件,然后默默回忆几遍,直到你能按顺序回忆起这52件物品为止。

    然后,你将52张扑克牌的每一张都与一个人或物进行对应,比如方片K代表特朗普。

    接着,你用联想记忆法将52件物品与洗好的这副牌中每一张按顺序对应。比如第一张是方片K,第一个物品是垫子,那就想象特朗普在垫子上搞笑地蹭鞋底的泥巴。

    最后,你只需要按顺序回忆这空间里这52个物品,对应的52张牌就想起来了。

    实践反馈

    记牌我没试过。我试过记忆别的东西,比如用身体部位做记忆宫殿来记住中国56个民族。

    记忆力和专注力有什么关系呢?确实是有关系的。有实验表明,那些记忆力超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注意力控制能力。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不是坏人。它有很多好处,也有一些坏处。作者在这里论证为什么要远离社交媒体的原则是:只有一种工具对你的益处大于害处时,才值得选择。

    对于需要专注力的深度工作能力来说,社交媒体害大于益。以下我们还是重点说远离社交媒体的方法。

    方法14:在网络工具选择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著名的关键少数法则: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所以,你在决定用哪些工具占用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必须谨慎,关注和使用的宜少不宜多。

    实践反馈

    我用的工具不多:Ulysess是用来写作的,Google文档和钉钉是用来公司协同的,微信是用来交流的,微信读书是用来读书的,得到是用来学习的,网易云音乐是用来听歌的,BlockTime是用来记录和统计时间的……

    方法15:戒掉社交媒体

    尝试30天不用某种社交媒体服务。比如朋友圈、微博、抖音、Facebook等。

    30天后,作者让大家自己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社交媒体,过去30天会过得更好吗?

    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个社交媒体?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那么就永久戒掉这项服务。

    作者说,这一点可能对网红不适用,因为他们的工作本来就扎根于社交媒体。

    但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悄悄放弃使用这些社交工具可以帮助你检测自己真实的地位;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来说,除了亲朋友好友,甚至没人会意识到你没有登录。

    实践反馈

    我目前只会偶尔看看朋友圈,也就只专注写写微信公众号。非常赞同作者, 没必要关注很多社交媒体,你的时间都被他们吃掉了。

    方法16: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如果你想低于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比如,阅读。

    实践反馈

    阅读你一种享受。你会爱上它的,它比玩游戏、漫无目的地浏览热点都要高质量,获得的体验也是非同凡响的。当然,我认为看电影和纪录片也是高质量的替代活动。

    准则4:摒弃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的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别高估。我们必须对浮浅工作加以限制,不单是因为它和深度工作时间此消彼长,还因为它会损伤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浮浅工作并不可怕,只有其比例增加太多影响到你当天的深度工作上限时才需要注意。假设一天工作8小时,没有一个熟练工作者可以保持超过4小时的深度状态(这个状态我认为和高考考场下的状态差不多才对)。这样,一天中你可以有半天做浮浅工作。

    方法17: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这是一个作者深度实践的方法,有很多实操细节,我必须要大段摘录:

    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在页面的左侧,每隔一行写下这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方格中。例如,你可以把上午9-11点安排成为客户写新闻稿的时段。

    并不是每一个方格都要安排活动,你可以安排一些午饭或者休息的方格。

    每个方格最短时长为半小时。举个例子,你并不需要为一天的每一个小活动(比如回电子邮件、提交退款单、询问某项进度)安排方格,你可以吧这些活动按批次放在一个更通用的任务方格里。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从任务方格引出一条线,引到页面的右手边,在右手边你有充足的空间列出需要完成的每一个小任务。

    做好计划之后,你已经为这一天的每一分钟安排了工作。下面就开始按计划工作吧 : )

    大部分人到这里会遇到大麻烦:计划的时长不符合实际;会被别人或新任务打断。

    如果计划被打断,你应该花几分钟修改一天余下时间的计划。你可以翻到新的一页,也可以擦掉原有的重画,还可以划掉原有的方格,在右边为今天的剩余时间画出新的方格。

    有时候,你可能一天要修改十多次计划。千万别气馁,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计划,而是在时间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即使在一天中,我们的决定也会一变再变。

    如果你觉得计划改变的频率高得难以接受,这里有一些可以增加稳定性的诀窍。

    首先,你应该承认,你对大多数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预备不足的。刚开始尝试这个习惯时,很可能会一厢情愿地制定计划——完美一天的样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应该尝试准确地(甚至有些保守地)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第二个诀窍就是使用备用方格。如果你不确定一个既定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先初步预估需要的时间,然后在下面再多安排一个方格,这个方格可以有多重作用。如果这个既定任务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那么就占用下边这个备用方格。但是如果你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那么就把备用的方格安排做其他的活动(比如说一些非紧急事务)。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不改变日程的情况下,容许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我们回顾一下前文用过的写新闻宣传稿的例子,你可能安排两个小时来写这个稿子,然后预留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继续写,但是如果不需要额外时间,就可以去查自己的电子邮箱。

    我建议的第三个诀窍就是灵活使用这些任务方格。方格安排多一些,上午的方格安排的时间要比预计的多一些。在知识工作者典型的一天中,很多事情会发生:预留出时间方格来处理意外事件,会让一切更顺利。

    在我的日常安排原则里,除了经常会为探索性思考和探讨预留大块的时间格之外,还时刻保持着一项准则,即一旦有灵光乍现,有了突破性的洞见,一天的其他日程安排就都可以暂时抛到一边(当然,实在抛不到一边的也没有办法)。之后我会坚持探究这种新的洞见,直到理清其中的头绪。这之后我会抽身出来,重新安排一天余下的时间。

    换言之,我不仅允许日程中有突发性改变,甚至会主动寻求这种改变。很多人认为日程表就是强迫一个人严格按计划行事。然而我所说的日程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强调谋划周到。在一天里时常拿出一点时间来询问自己“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最有道理”,是一个很简单的习惯。这是一个让你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而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答案保持不折不挠的忠贞。

    我甚至要说,一个同时具有综合计划能力和修正自己计划的意愿的人,相比那些采用传统“自发性”方法、一天没有任何计划的人,将享有更多的创造性洞见。没有计划,你的时间很可能被浮浅事务占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浏览网页。这些浮浅事务虽然在短时间内会令人愉悦,但是并不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借助计划,你可以确保经常性的安排时间来处理新主意,或者在有挑战性的领域进行深度工作,或者在一个固定时间内进行头脑风暴。因为当创新性想法出现时,你也愿意放弃原本的日程安排,所以在灵感涌现的时候,你也可以像那些纷扰中搞创新的人一样跟进。

    实践反馈

    我没有按照作者的这套方法尝试。我的日常策略是:时间统计法+能量管理,以后我会重点介绍。

    之所以要把作者的日程计划方法详尽地展现出来,因为我相信这是一套有效方法,细节很重要。而且后半部分的阐释,让人信服:计划不是用来限制自己的,计划是扮演一个协助者的角色。

    我相信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一套好方法。

    方法18:定量分析每一项工作的深度

    我们需要判定一项工作是深度还是浮浅。但有些任务看上去比较模糊,比如:制作一个本季度销量的PPT;参与一个重要工程的讨论会议。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工作深浅度计量表,对工作进行分类。这个因人而异。

    实践反馈

    作者并没有说这个深浅度计量表应该怎么做。但原则是按照一件事情可能花费的时长来做。一般来说,需要主动花费很多时间、需要高专注度的事情,深度就比较高。比如我写专题稿时,差不多一篇文章花费的净时间在8-10小时,涉及选题、调研、撰写、排版和最终优化等。

    方法19: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你的时间应该有几成投入到浮浅工作中?如果你有老板,应该和他谈谈这个问题。作者建议大多数知识工作岗位的人将浮浅工作时间控制在30%-50%。

    你需要让你共事的伙伴清楚一件事:你需要拒绝一些事情,简化一些事情。因为最重要的产出价值,而不是确保每个人工作舒适、简单。

    这个沟通非常必要。假设你的老板说,「你的工作百分百都是浮浅的。」或者「你应当马上做任何我们需要你马上做的浮浅工作。」

    这样的回答对你也十分有价值。你该明白这份工作并不需要深度工作。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不可能使你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谢谢老板的反馈,然后谋划如何转型到一个重视深度工作的新岗位。

    实践反馈

    为了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我们需要做好沟通工作。没有沟通直接放弃一些浮浅工作,会招致不解和怨恨。

    方法20: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给自己设定工作时间上限,每天到点儿就停止工作,或者每天达到一个工作时间上限后就停止工作。他作者把这种策略叫做固定日程生产力。

    这种策略的最大好处是,你会对自己的时间非常负责任。你将自动获得「知道该拒绝什么事情」的能力。

    有人约你喝杯咖啡聊聊?出席一个不必要的活动?旁听一个其他部门的会议?如果你知道今天下午5点半必须停止工作,那么哪些事情该说不,你很清楚。

    相反,如果你没有固定日程生产力的策略,很多事你会觉得参与一下也无妨,你老觉得今天还剩下很多时间。

    实践反馈

    「固定日程生产力」这个概念很棒:给自己限定今日的工作截止时间。它会让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时间安排,杜绝在工作时间进行无效或低效的时间损耗,并学会适度拒绝与舍弃。

    要学会拒绝,要学会说不。作者分享了一个不错的拒绝技巧:明确地表达拒绝,但对拒绝的理由模糊处理。这样做的关键是避免给请求人提供论证理由合理性的机会。

    「这听起来很有趣,但是和我的行程有冲突,实在参加不了。」

    方法21: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这部分主要是针对如何处理电子邮件展开的。有3个小贴士:

    1. 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关键步骤是设定你对写信人的期望。比如在留下邮箱的公开页面写上:「我会回复那些与我日程安排相匹配或符合个人兴趣的邮件。」

    2.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采用流程导向。流程导向的要点在于:收发邮件不要有太多废话,逻辑清晰,直奔主题,目标是推动一件事向前进行。这类邮件的格式也许都很固定,但无疑会节省很多时间,一封主旨清晰、导向明确的邮件,会大大减少邮件收发的次数。

    3. 不要轻易回复。如果你收到的邮件不够有说服力,那就不要回复。你要深信,使邮件值得一读或值得回复是发件人的责任。不常回复邮件会影响别人对你的预期,以后给你发邮件就会更谨慎,更用心去撰写;同样,你在回复别人邮件时,也要本着「值得别人一读或回复」的原则去写,参考贴士2。

    实践反馈

    我倒没有电子邮件困扰,定向发给我的邮件很少。但这个策略在处理微信沟通时也是有用的。你不需要随时查看微信上谁跟你说了什么,然后马上回复。微信对我们的打断是非常频繁的。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那么容易被联系到,养成隔一段时间统一处理信息的习惯。随时在线不是我们的义务。你要相信,真有重要紧急的事情,不会有人只通过发微信来联系你的。


    这么多种深度工作方法,我们不需要每一个都采用。有些只要掌握原则就可以;重要的是挑几个适合自己的去实践。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必须要行动,G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总有几种适合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lf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