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规则和边界《道德经》的前面三十八单叫作“道经”,讲的是“道”的智慧,后面的部分叫作“德经”,阐述了“德”的智慧。
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逻辑,就是“道在前而德在后”,要把“道”搞清楚了,坚定不移地照“道”去做,就是“有德”。下面介绍“道经”部分的核心知识。
老子在书的开头,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是很高深的、很全面的,而我们的语言和逻辑是有局限性的。而“道”又不能讲出来,那我们只能用形象的方式去领悟,也就是常说的“悟道”。因此,“道”就是万物之母,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德经》后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现在天地从无到有,演变出了万事万物,那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呢?老子的方法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徼。”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就拿人本身来说,我们的肉体就是“有”,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世界,那就是“无”。光有肉体没有精神,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光有精神没有肉体,就成了“孤魂野鬼”。所以,“有”和“无”是相依相生,缺一不可的。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也应该如此,要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最本质的模样。
接着,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意思是,如果你学会从“有”和“无”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那你的思维水平就达到一个很高明的地步了。
假如你还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无形的东西也拥有巨大的力量,甚至能影响和改变有形的物质,那你对“道”的理解就算是登堂入室了,也就能够进入《道德经》里讲的“众妙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