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知行合一”,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他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并把它作为阳明学派的核心指导思想。
其实,王阳明的这个想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早已提出过类似的主张。
在《道德经》的第七十章里,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说的道理,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践行,可惜的是,天下之人,没有能够明白它,也没有能够践行。这是老子对于现实的感慨,点出了“知”和“行”这两个关键的概念。
于是,就在我们前面分析过的那段话中,当老子评价“上士”、“中士”和“下士”的区别时,就把“践行大道”,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等的士人,是会去践行大道、把道理和生活结合起来的,而中等的和下等的士人,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够。
这种思想,和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道理,无论学到了多少、领会了几分,都不能够像传说中的“灵丹妙药”一样,立刻发挥作用,药到病除。想要让这些智慧真正发挥它们的威力,就必须去真正地践行,在生活中彰显“道”的价值。
我们正在学习《道德经》、共读《道德经说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在汲取《道德经》这本书里的智慧,也就是“知”,而更加重要、也更有价值的部分,是在学习之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大家可以把老子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思考结合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那么,就算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也就可以收获更高的精神境界、获得更加幸福、圆满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