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老子的职业背景和人生经历,我们发现,他曾经是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长”,也是国家的“智库”,所以,《道德经》面向的群体,其实是古代的士人阶层,也就是官员、知识分子,甚至是天子。
所以《道德经》里有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内容,但有些朋友对道家学派有一条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他们只关注个人,而不关心群体,只强调消极避世,却不愿意积极入世。
韩教授告诉我们,其实《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只是老子思想的一面而已。在全书中,还有两个经常出现的字,那就是“天下”。
老子从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对“治国平天下”有着很深的理解。他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形成了具有道家特色的治国理念。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理论就是“无为而治”。
之前,我们已经专门学习过“有”和“无”这组概念,知道它们是理解《道德经》的门户,而由此产生的“无为”,更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之一。
而把“无为”应用到治理国家、安定天下上来,就是“无为而治”。如果说治国水平有高低之分,那么,“无为而治”就是最高的境界。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作为天子、皇帝、官员,他们不用去做太多的安排,老百姓就能够自己过好生活、安居乐业。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要过多地干涉百姓的生活,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按规矩办事,为社会发展提供条件。
在历史上,西汉初期代奉行“黄老之术”,就在实际的治国理政中践行了老子的这套思想,这个阶段被称为”文景之治“。当时,朝廷采用了“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使得整个社会很快地从秦末汉初的乱局中走了出来,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很快恢复繁荣,为接下来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