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密关系反思:从依恋类型说起

亲密关系反思:从依恋类型说起

作者: 人间的黄昏 | 来源:发表于2021-03-15 01:58 被阅读0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亲密关系,可以将一些感受系统化。但要意识到统计数据之外,有着更多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理论永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用来指导生活。要获得自己的理解,需要行动和实践,并在其中细细体会。所以,朋友们,抓紧时间去恋爱吧!

恋爱中的表现与个人成长经历关系很大。个人觉得其中比较有用的是依恋类型的划分。

发展心理学家将儿童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这与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方式有关。安全型对应于婴儿哭喊时能马上得到悉心的照料和呵护,焦虑-矛盾型对应于大人的照料无法预测且并不持续,回避型对应于带着拒绝或敌对态度的勉强照料。

巴塞洛缪(Bartholomew)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四种,对上述的回避型进行了进一步区分:

1、安全型(secure):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2、痴迷型(preoccupied):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沉溺于关系,过度依赖反馈、寻求认同)
3、恐惧型(fearful):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4、疏离型(dismissing):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偏否定亲密关系的价值)

这种四分法主要是按两个维度来划分:回避亲密(对亲近和依赖他人感到不舒服)和忧虑被弃(担忧、害怕被拒绝和遗弃)。要注意,分类是一种简化的做法,这两个方向的变化其实是连续的,一个人不一定能绝对地划定为某个类型,更可能处在模糊的中间地带。

看到这个,想起在上一段恋爱刚开始的时候,就和对方一起做了依恋类型的测试。我当时测的是安全型,这和我在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是一致的。我在关系中大多数时候都很舒服,满意度很高,而且完全信任对方,很少会有忧虑、恐惧或疲惫等负面感受。

不过,经过后来的进一步相处,我发现自己也不算是很完全的安全型。我并不忧虑被弃,但在回避亲密上,我有点偏中性。也就是安全型稍微往疏离型偏。

在具体的表现上,我对恋人不会有很强的依赖感。就沟通来说,我不太跟恋人分享细碎日常,遇到一些问题时也不太会向对方求助,而更期望自己来解决,在日常的交流中更多是一个倾听而不是倾诉的角色。由此,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就没那么紧密,这种距离在我看来是很舒服的,但对方会觉得感情的浓度渐淡,联系渐弱。从而产生我自己很难直接发现的问题。

这其实是我一贯以来的问题,只是这段感情又将其暴露了一次。不过这几年在和朋友的相处上,感觉比以前更好了。以前我极少会主动暴露自己,尤其是比较私密的事情和一些情绪感受。现在会常和一些朋友坦然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多帮助和启发。而在恋爱关系中,我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说回安全型,莫老师说安全型挺少,我随意搜了一些数据统计,安全型还是能占到一半出头,但周围朋友的小样本范围里确实很少。

最理想的自然是安全型和安全型在一起,关系的发展会顺利很多。当然,这概率非常小。安全型和疏离型在一起,相处起来也会比较轻松。双方都是非安全型的话,则会比较艰难,会面临很多冲突和挑战。

我过往的感情经历都是作为安全型,面对痴迷型或恐惧型的恋人。这种组合其实最具向好改变的潜力,如果相处得好,可以让非安全型的一方转变为安全型。当然,这需要安全型的一方担负起更多责任,而不能只顾自己舒服。

安全型在关系中对反馈的需求不会太大,相应地,也就不那么敏感,因而很容易忽略对方的情感需求。而对方作为痴迷型或恐惧型,很可能不会直接表达需求,这就需要安全型有意识地多关注对方的需求,并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爱意,给对方安全感,以消除对方对得不到足够反馈的担忧。久而久之,对方可能也会慢慢转变为安全型。

这里还有一个教训就是关于冲突的暴露和解决。我自己作为安全型,很容易陷入到关系看上去很健康的假象中。而痴迷型和恐惧型,遇到不满或问题,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而倾向于自己消解,但与疏离型和安全型不同,缺乏安全感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很可能会憋出内伤。

经历过长期亲密关系的朋友应该都明白,暴露冲突是关系得以长久延续的重要因素。把冲突和问题完全摊开,两人一起沟通解决,反复磨合,到最后才能达到更深的理解,进入更稳定、舒服的状态。

因此,安全型和疏离型需要让自己敏感一点,多关心对方的状态。而痴迷型和恐惧型,则要学会主动表达问题和不满(尤其是在恋爱初期,大家还没那么了解对方的情况下)。

当然,这些我自己还是做得很糟糕,佛系地把两个人的感情当成理所当然,最后待到问题大爆发时已没有修复的机会。每次身处关系中,都自我感觉良好,不去反思这些问题,直到失去了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希望我下回不要再这样了。

依恋类型可以用来分析很多问题,比如信任、沟通、异地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思考分析。在这方面两个人通常会暴露出差异,作为共同体,双方还是要争取理解对方,做出改变,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

(依恋类型测试:https://www.jiandanxinli.com/testings/35

相关文章

  • 亲密关系反思:从依恋类型说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亲密关系,可以将一些感受系统化。但要意识到统计数据之外,有着更多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

  • 恐惧亲密关系怎么办

    首先老生常谈,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 1987年,Hazan 和 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婴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理...

  • 别以爱的名义 去定位世间关系

    谈谈到“恋爱”“亲密关系”,懂点心理的人们总爱说到几个词:依恋类型,依恋模式。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

  • 别以爱的名义 去定位世间关系

    谈谈到“恋爱”“亲密关系”,懂点心理的人们总爱说到几个词:依恋类型,依恋模式。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

  • 7月 愤怒之后的成长路

    本周的读书之旅是《亲密关系》 这本书好像一场及时雨,给了我深深的觉醒之路。 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有:文化,依恋类型,...

  • 《亲密关系》(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本书的第一章——亲密关系概述。 关键词: 亲密关系,心理学研究方法,依恋类型,吸引法则,社会认知,自...

  • 关于亲密关系的42个问题

    你是哪种依恋类型的伴侣? 安全型:对亲密关系和互相依赖安心,乐观、好交际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不安和...

  • 亲密关系——四种依恋类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相似更具有吸引力,与我们相似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往往更加幸福。这里的相似不止是我们通常以为的价值观...

  • 依恋类型

    凡尘相约,每天进步一点点: 心理学家鲍尔比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陌生情境实验。 参与人是母亲、一岁左右的孩子,以及...

  • 依恋类型

    婴儿的依恋 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发展阶段 人物 鲍尔比、安斯沃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反思:从依恋类型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nq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