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
自我管理的12个思维(2)
【重点提炼】
WHAT:我们一直以为,很多人做事拖拉,是因为他做事情没有时间概念,其实是他在潜意识里有自己对每件事的排期和最后期限。如果想改变对方行为的结果,就必须先改变他对结果的预期,预期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这样才能影响对方。
金句1、改变预期
步骤1、从对方出发
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不能再单方面地认为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想象来运行。要有意识地去思考:他做这些事情时,他的心理预期是什么?所以要管理一个人的心理预期,一定要从这个人本身出发:1、要明确让他知道,假如他现在的表现不一样了,结果会有什么差别。2、要保证结果上的这个差别,是他真正在乎的。
步骤2、明确执行人
具体的执行人都是“我”,“我”可以控制这个结果,主动权在“我”手里。
步骤3、态度要坚定
反反复复地强调,那可不是坚定,反而是在逐渐弱化自己的话的效果。足够坚定的意思是,你要有心理上的准备,你是不是真的敢去执行你所给出的结果。
对方会通过观察你的行为,来判断你的底线到底在哪儿,之后再去调整他的心理预期。如果你只是说了而不去做,每次都不坚定地兑现结果,那么你其实是在行为上默许他,他的心理预期就会变成:我不听你的,因为你说了也不算数。如果你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让他相信你真的会说到做到。立即行动比说上一百遍效果好多了!
特别强调一点:设置的结果不能和你的目的相互矛盾。
步骤4、不按套路出牌
方法:改变参数,即不按套路出牌,让事情不在原来的固有模式下继续发展。
举例:
如果管理者想让大家积极一点儿,全心投入到会议当中,比如把点名发言改成轮流发言,就每一个议题转圈发言,每个人都要说说看法,或者分小组讨论发言,每3~5人一组,讨论10分钟,组员换组,组长不动,等待新的成员过来,再讨论10分钟,然后集中起来,由组长分享讨论结果等等。还可以改变很多参数。比如:开会的环境、时间、形式等等,这些都是开会这件事的参数。
WHY:
目的论认为,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我们考虑问题的模式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因果逻辑,认为先有原因,再有结果,比如:为什么迟到?因为闹铃没响、路上堵车等等。这种传统的因果逻辑,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常常觉得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但现在,我们考虑问题有了一个新的维度: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那为什么会迟到?“因为我们知道对方会等,所以我们才迟到。”这种倒因为果的认知方式,颠覆了常规的因果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