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作者: 薛顺堂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11:21 被阅读42次

    (一)过年

    过年

    过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虽然不尽统一,但都大同小异。妈妈常说,这年呐,穷过富过谁家都得过,年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

    小时候,我既盼过年,又怕过年。盼过年,是因为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怕过年,是因为太麻烦、太累、说道又太多、生怕说错话、办错事挨大人骂,往往越加小心越出错,搞得神经兮兮的。因此,每到过年,我都得自觉的调整一下心态,把平时那种顽皮、活泼、信口开河的习气收敛起来,摆出很木讷的姿态,小心翼翼的熬过这个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打下这样一个深深的烙印:过年,不仅仅是给自己和家人过的,而是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乃至仙家鬼神看的。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年味淡了。过去,家家是过年吃饺子,现在,吃饺子是家常便饭;过去人们所企盼的好日子,只不过是吃得饱,穿得暖,没有过分的奢望去住高楼,开轿车,玩手机。按照这样的标准,可以说现在人们天天在过年,这也是年味淡了的主要原因。

    固然,社会的进步,要自然淘汰那些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有大环境的社会分工,人们的腰包都鼓起来了,若买年货进超市,那里的商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啥都有,何必起早贪黑包年干粮?又何必辛辛苦苦去喂猪呢?有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三十晚上何必去玩弄那些猪骨头、羊骨头呢?但,有一条永远也不能淘汰,那就是过年家家户户人要“齐全”!“团圆”已经成为过年的主题。不是吗?每年的春运高峰,人们为了急切的回家过“团圆”年,每天都有几千万人大流动、大迁涉;此刻,我发现,老前辈在发明“万变不离其宗”这个词句时,本意是指“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几千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对"年"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按照“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还应有另外一个新的解释,那就是:人们一到过年,无论形式咋变,无论在哪里,无论回家的路咋难,都急切的回家与家人和老祖宗一起过团圆年,这叫啥?这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字,还有一个解释法,就是祖宗。

    回家过年

    (二) 包年干粮

    一进腊月门,就嗅到年味了,妈妈开始忙活起来,挑选豆子,烀豆馅,发大黄米面。准备包年(粘)豆包,大家团团围坐攥豆馅,妈妈给我们讲“瞎话”(故事),记得,有这样一段笑话:说从前有一家人,过年贪黑攥豆馅,晚上油灯也不亮,这家老娘们看见炕上有一大块豆馅,便骂道,这小兔崽子,把豆馅祸害一炕,一边骂,一边把这豆馅填到自己嘴里。啊呀?咋这么臭哇!你猜咋的了?原来是小孩拉的粑粑,跟豆馅一样,这家老爷们说,这孩子自从昨天豆子烀熟了,就没住嘴儿,你看这有的豆子还囫囵这呢,你就别吐了,就当再消化消化,老娘们说,吐啥吐?都已经咽下去了。

    这一锅一锅蒸出来的粘豆包,检出来以后,放到盖帘上端到外面冻上,然后放到仓房缸里。

    我们家乡人不喝腊八粥,专吃腊八饭,须用百家米来做,这百家米兴偷不兴要。要米、要饭是人们所忌讳的字眼,于是,家家户户把各种米都放在窗台上,任凭街坊邻居来“偷”,就像演戏一样,偷米的大摇大摆,主人视而不见,临走主人还喊吃完饭来串门。从许多家“偷”来的各种米掺和到一起,很扛火,得先浸泡,即便这样,做好了以后,也有格格愣愣的,(有的人家抠门,不放新米放陈米)但很有米香味。

    过年

    (三)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那时候,在城里是富生孩子,穷养猪。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家也养猪。从59年开始,每年都养一口荷包猪,这个品种个头小,食水少,抗病能力强,肉质好。春天抓猪时,因为我吃饭狼呑虎咽,不挑食,妈妈就让我去抓猪,刚抓来的小猪羔才十来斤,怕它跑了我就抱着回家。冬天出栏时就有一百二、三十斤。每年夏天,我都上南城壕外、大地里挖野菜,上酒厂排队买酒糟;用挑筐往家挑,到了秋天,我就拎着口袋上附近农村买糠麸,到野地打回一些干草给猪絮窝用。每年一到杀猪时,妈妈就夹着针线活出去串门,她不忍心听到抓猪时的嗷嗷叫声,更不忍心看到那杀猪的场面。是啊,一瓢瓢食,一把把糠,将小猪养大,妈妈有时一面喂猪,一面还和小猪对话:“今天你咋这么尖馋呢?我再给你抓把糠,你还要啊?看你那肚子撑的溜圆,再吃就要冒炮了。”是啊,从小到大能没有感情吗?

    过年

    每年我家都雇人杀猪,爸爸和他们都很熟,手工费三元,如果没有钱给一副下水(肠、肚、心、肝、肺,这就说明那时三元钱可以买一副下水)。爸爸会灌血肠,每次杀完猪都请左邻右舍来家吃白肉血肠。杀猪的当天晚上,我就得辛苦一点了;(妈妈还是没有过来这股劲,闻不了这股脏腥气味,)我把猪肉半子切割成二、三斤小块,用大面板在屋外一块块都冻上,每隔半拉小时,上屋外淋一次水,把肉冻成冰葫芦,和粘豆包一样,放到仓房另外一个缸里面,一直折腾到小半夜。

    (四)祭灶

    过年

    灶王爷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了春节的倒计时。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要进行祭灶。据民间传说,灶王爷姓张,是一位手艺很高的泥瓦匠。是凡他搭建的炉灶,烟囱好烧,饭菜香甜可口,号称张灶王,他富有爱心,乐于施舍,善于帮助邻里解决纠纷,在家夫妻恩爱,孝敬老人,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那天是腊月二十三,玉皇大帝根据民意测验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人间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神像下面印有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辰,神像的对联比较统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这天入夜时分,先是焚香供上灶糖,然后将神像揭下和纸钱一起焚烧,升天。灶王爷升天以后,要向玉皇大帝汇报每一家一年来的善行或恶行,因此用灶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上天以后多说好话,不说坏话,一直到三十才将他与诸神、老祖宗陆续地接回来,到初二下午把诸神、老祖宗送走,灶王爷就留家常驻了。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有几个版本,其中一个主要的传说是:

    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说的是灶王爷名字叫张生,生在大财主家。他的老婆张李氏既贤惠又会持家,就是不会生育。后来张生以此为由休了老婆。这张李氏回到娘家后勤俭持家,没过几年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娘家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富户。

    张生再娶的夫人却好吃懒做,嗜赌成性,最后败尽家业,贫病交加而死。张生自己也只好靠乞讨度日。一天,张生乞讨来到一个大户人家,不料正是他的前妻家。二人见面,张生感到无脸,竟然一下跑进厨房一头撞进了灶洞里。等家人来救时,已被灶火活活烧死。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感其壮烈,便封他为灶王菩萨。

    过年

    (五)年 纸

    从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七这几天家家户户都扫房,彻底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到澡堂子泡澡,到剃头棚剪头都得排队,屋里打扫干净了,就张罗贴年画,爸爸喜欢“穿木珠”两个小孩全神贯注,一个递,一个穿,形象逼真、生动可爱。

    穿木珠 过年

    年年有余

    过年

    妈妈喜欢大胖娃娃抱红鲤鱼;

    过年

    火焰山

    弟弟妹妹喜欢火焰山,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牛魔王;我用一大张手工纸裁开粘成条幅,临摹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

    过年

    买年画同时要“请”来香和纸,回家要“打纸”,用乾隆年间的铜钱在纸上挨盘敲;或用最大面值的人民币在纸上挨盘捋,将打好的纸规叠起来,选一个好天气,入夜后在十字路口给老祖宗送钱.(离祖坟近的直接到坟地烧)嘴里念叨着老祖宗收钱。后来我们发现有固定格式的表文,挺好的,抄录下来:

    南瞻部州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县()镇乡()屯姓名***

    今叩拜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地府真君一至十殿阎君,大开圣恩,诚请本地城隍土地、山神、五道将军、护法善神、各路曹官、三叉神,护送转交丰都冥府

    已故先人 先考( )

    先妼()亲人收

    冥府**钱()

    一切恶鬼恶神不可争夺阻拦,仅以黄表为证,送钱后,()氏宗门家人一切平安,吉祥如意,身体健康,生意兴隆,事事顺利。

    已故人墓址( )

    年 月 日

    过年 过年

    (六) 接 神

    腊月三十,清早妈妈就催促我赶快贴对联,我家院子比较大,外面有大门,院子里有鸡窝、猪圈、厕所,上中学后,这些春联都由我来写。我记得天地牌位上联“天地之大也”,下联“鬼神其盛乎”,横批“天地之位”;子孙娘娘牌位上联“打出天狗去”,下联“引进子孙来”,横批“多子多福”;老祖宗牌位上联“忠孝千秋业”,下联“传家百世长”,横批“慎终追远”。

    小学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误认为是半夜发纸时接老祖宗回家过年。上初中后,有一个年三十,下午三、四点钟吃晚饭前,爸爸拎着酒壶拿着烧纸,让我拎一挂鞭,走到大门外,画一个圈,先在圈外烧几张纸,打发一下外鬼,然后在圈内烧上纸,洒上酒,嘴里叨咕着请老祖宗回家过年,我赶紧把鞭点着。进屋开门时,站在一旁,请老祖宗先进,进屋后爸爸燃香、磕头。这一年我才知道,原来半夜发纸时放鞭炮,接的是其他诸位神仙。

    过年

    (七)忌 讳

    从三十下午把老祖宗接回家过年:开始,我就发现妈妈的表情开始紧张和严肃起来,我的心也跟着绷了起来,好像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敲打物品,不能弄得玎玲咣啷直响,不许乱蹦、乱跳、打闹;说话要说喜兴话,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什么大窟窿小眼子,直漏八淌,倒霉,滚蛋、输了、赔了、破了、坏了;如果找东西找不到,不许说没了、丢了,那咋说呢?得说在“道上”呢;吃醋不许说,要说用“忌讳”;饺子煮破了得说“挣”了;问豆芽子生没生?没生也得说“升”了。以往,就因为这些,我没少挨妈妈的“白眼”,以后我大了,也知道加小心了,遇到这类话,已经到了嘴边上,也得咽回去。

    这些清规戒律,从形式上看,好像多余的紧箍咒,从客观上看,是检点我们行为,约束我们身心的好事,特别是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能学会中庸,学会克制,学会顺情说好话,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学会在任何场合上能够随机应变、逢场作戏的本领。即便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也要找出理由往好了说。

    即便这样小心谨慎,有一年,我还是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这一年的大年初一,妈妈出去送客人,我看地上一些瓜子皮子,糖果纸等来了勤快劲,扫到撮子里,顺手倒在门外灰堆上,妈妈送客回来看见后,不高兴地说,你是不是忘了老祖宗还在家呢?我忽啦想起来了,从三十到初二老祖宗在家不能倒垃圾!于是赶紧找到一张旧报纸,把这些“宝物”从灰堆上捡了起来,包了回来。

    过年

    (八) 借 供 果

    三十晚饭后,妈妈开始给孩子们发新衣服。这些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此前我们都试穿过好几次了,有一次我还穿着跑出去让邻居的婶子大娘看,回到家妈妈就给扒下来了,妈说,你现在穿埋汰了,过年穿啥?

    大家穿上新衣,妈妈又千叮咛万嘱咐,吃饺子别把油拉拉到身上,放鞭炮加小心别把新衣烧了,不要远跑,不要上别人家去,妈妈每隔不大一会就查一查够不够数,就像老抱子咕咕地呵护小鸡一样。天黑了,妈妈开始和面、剁馅儿,准备包年夜饺子,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孩子,给她当小支使,我把冻梨冻柿子,用凉水缓上,过年家中准备的水果就是这些。虽然买了点暖苹果、暖桔子那是给老祖宗上供的。最小的弟弟指着供桌上的苹果要吃,从小声呻吟到大声哭嚎,谁也哄不了,实在没有招了,妈妈到供桌前跟老祖宗念叨着,这孩子小,不懂事,老祖宗别怪罪,就借给这孩子吃一个吧,看见妈妈那无奈的表情,看见小弟眼角虽然还挂着泪花却很得意的样子,我又好气,又好笑,真是哭笑不得,这过年了就算便宜你了,要在平常,非照你大腿根子掐一把解解恨不可。心想,咳!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家里穷啊,等我长大以后,多挣些钱,过年时样样数数都多买点,省得这么寒酸。

    过年

    (九)碎 碎 平 安

    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在镇中心东南角开了一个照相馆,收入还可以。这一年腊月三十,爸爸帮妈妈做晚饭,还饶有兴趣的在火炉上烫了一小陶瓷壶酒,爸爸把饭菜端上桌,正准备看看酒烫好没有,只听这酒壶嘎的一声两半了,酒洒到炉盖上,顿时燃起蓝火苗,慌忙中爸爸赶紧拿起这打两半的酒壶,瞬间又把手烫了一下,妈妈跑过来,一边给爸爸的手抹大酱,一边打圆场说,没事没事,岁岁(碎碎)平安,火烧旺运!随即喊我,到碗架子上面,把錫壶拿来刷一刷,再给你爸满上一壶。这顿饭全家人都默默无语,妈妈为了调节一下空气,不时的夸奖爸爸这鱼炖的真好吃,这菜炒的是火候,以后咱家不开照相馆了,开个饭馆子也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我一会瞧瞧爸,一会看看妈,心里总觉得堵得慌,这么好的饭菜吃起来一点滋味也没有,不像妈说的那么香。

    这年夏天,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公私合营运动,爸爸那高兴劲可不用提了,他把照相馆清算的净资产八百元,一分不留,全部投资入股。爸爸说,多少年就盼望按时上下班,月月开工资,到老有劳保这一天,这真是一步登天啊!

    秋天,从丹东传来噩耗,爷爷突然病故,终年八十一岁,爸爸连夜坐急行(直快)车,到丹东和伯父一起把爷爷安葬在九道沟元宝山。

    冬天,丹东又传来消息,我的伯父到朝鲜照相,说了一句“咱这抗美援朝都胜利了,你们志愿军咋还不回国呀?你们不想家吗?”在那个年月,说这话还了得?这是肆无忌惮的扰乱军心、破坏中朝关系,他回国到丹东一下火车,就被绑了起来,后判劳动教养三年,送到铁岭劳改农场。

    接连出了这两件事,爸爸的面目憔悴了,我的心也跟着难受。有一天,妈妈很平静地对我说:“这大半年啊,我的心啊总是揪个大疙瘩,现在总算解开了,三十晚上这酒壶谁也没碰到它,自己就打了,这是老天爷给咱家透漏信息:老爷子到寿禄了;再就是你爸把手烫了,你大爷就被政府抓起来了,这说明啥呀?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啊!妈妈接着又很愧疚地说,都怨我说了一句将来咱家不开照相馆了,就开个饭店这句话,这不是也应验了吗?咱家这照相馆开得好好的,说合营就合营了,不能瞎说以后不照相了这类话。当时为了哄你爸乐呵一点,我也蒙了,不知说啥好了。

    我说,妈,公私合营是国家的大形势,也不是咱一家的事,虽然少挣点钱,但爸爸还是拿头等工资,高兴就行,你不能拿着屎盔子往自己脑袋上扣。

    现在看来,此一时彼一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历史。半个多世纪了,现在的军营里每当唱起“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有泪水,泪水却伴着微笑流……”这首革命歌曲时,人们都激动不已。假如,那时候要在朝鲜的志愿军军营里,大家都唱这歌,我的大爷何必遭上这么个牢狱之灾呢?

    1975年全家福

    (十)压岁钱

    五十年代,不仅没有电视,连收音机也没有,我们这个小镇还不错,有镇广播站的广播喇叭,声音小的时候,就往地线上浇一点水。有一年广播站还把我的口琴曲录了音,吹奏两首曲子,步步高和青年友谊圆舞曲,一些要好的同学听说以后都相互转告:老西子(我的外号)吹的口琴上广播电台了,每天晚上七点半开始播。为啥叫这个外号?因为我给同学们讲故事时,学山西方言学得很像。结果给我安上了。这个外号一直叫到初中毕业。

    进入六十年代才有了无线电,可以调频收听大家喜欢的音乐、戏曲,我家那时候每年都包一些冻饺子,年夜饺子就包半夜和初一早两顿的,大家一起动手,一个小时就完活,剩下的时间和爸妈一起打扑克,抓娘娘、歘嘎拉哈、捏大甲,这嘎拉哈是满族名,猪(羊)蹄子上部一块小长方骨头,四面分别叫坑儿、背儿、真儿、驴儿。我的手笨,玩不过他们,就要换扑克玩拱猪,这是我的强项,赢十把就能给输家画个猪。

    妈妈的时间掐的很准,十一点半饺子出锅,先上供,把晚饭剩下的鸡、鱼热乎一下,片一盘肘子、焖子,再炒俩菜,不大一会桌子就摆满了,拿筷子有讲究,要按人数查好,不能出单支,爸爸让我上外面放一大挂鞭,把财神爷接回来,进屋后,先给老祖宗磕头,然后给爸爸妈妈磕头,弟弟们依次也磕了头,(女孩不磕头也给压岁钱)爸爸把早已经准备好的嘎巴票(连号)分发给我们。这时一看表,正好半夜十二点。吃完饺子妈妈不让我们捡桌子,怕我们毛手毛脚,磕碰到盘子碗。小弟困睡了,我们大的继续熬到天亮。

    清早刚吃完饭,一些亲戚朋友就来拜年,给我们送压岁钱。我是老大,一般把钱都给我,到了晚上,我把收的这些钱如数交给妈妈。记不清是那一年了,我一共收了一百多元钱,如果是现在,只能买一张看《战狼2》的电影票,那时候,这一百块钱可了不得啦,我们家买了一间半房子才花七十元。

    (十二)闹 新 春—1

    从初二晚上送走老祖宗和诸神以后,我又现了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原形,觉得在精神上是又一次解放,我可以毫无顾忌的跟随街里秧歌队后面,一走就是一天,为啥跟在后面?因为我有个打鼓的瘾,为了能打上鼓,便笑嘻嘻的跟鼓手说:“爷们,累了吧?你老歇一歇,让我来两下!”。

    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腰鼓队,从那时候起,一听到哪块鼓响,便挤上去凑热闹,这打鼓也要有鼓谱,最基本的鼓点是《辣椒、茄子、胡罗贝、葱!》。在戏剧舞台上,乐队里打鼓的是指挥,鼓要是没打,谁也不许发出音来。这秧歌鼓点,首先要控制整体节奏,合理运用手腕的力量,还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最重要的是要与吹唢呐的沟通和配合,你的鼓打得好不好,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一次,我班的一位同学(音乐爱好者),看见我打鼓,抢去鼓棒,没敲几下就乱了套,我连忙抢回来把节奏调整过来。

    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是一个节令,叫做: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按老人们的说法,当天的天气好坏,预示这一年相应的动植物是否兴旺,这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初一到初五,街里天天有大秧歌:地蹦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天天有庙会:卖小吃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卖玩具的、耍把式的、变戏法的……可热闹了。

    过年 过年

    五福临门

    (十三)闹新春—2

    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要包饺子。初六买卖家开业,各家争相放鞭炮,初七乃是逢七人日子,这天要吃面条,意思是栓住腿,企盼人们兴旺健康,(其中,初七是小孩的日子;十七是中年人的日子;二十七是老年人的日子)。初十俗称“石不动”,有的地方说是老鼠娶亲,在我们家乡的农村,这天不动碾子和磨。

    过年

    十三到十六是元宵节和灯节,妈说,十五、十六走百病,咱们晚上都出去看灯、看放花、看秧歌。妈妈在家里半个多月没出门,这会儿说声要出去,特意梳洗打扮一下,穿上蓝色素花带大襟棉袄,又从箱子里掏出一双皮鞋……我一看,妈妈平常总是扎一个围裙,趿拉着一双旧棉鞋,屋里屋外,又洗又涮,为了这些儿女,头发都愁白了,手裂了大口子,就抹蛤喇油,从来也不擦胭抹粉。今天俨然变成另外一个人,便说,“妈!”……刚要说出 “你长的像电影明星白杨”这句话,怕妈不好意思,又咽了回去,赶紧改口说“我抱着小弟,别把你的新衣裳尿了”。

    二十是小添仓,二十五是老添仓,在农村,这个节令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多打粮食,过的挺热闹。在我们城里,误认为这仓就是肚皮,得改善改善伙食把肚子添(填)得饱饱的。

    整个一个正月,妇女都不能动针,说是女人动针头疼,爸爸给起个名字叫《懒老婆令》;我却说妈爱听的话,这叫《妇女解放月》。正月男人不能剪头,剃头死舅舅。头发咋长你也得挺着。二月二,叫龙抬头,吃猪头肉。这一天我到剃头棚(理发店),经常是排着大队,即便等到天黑也得把头剃上。

    过年

    二人转

    (十四)闹新春— 3

    文革的前两年,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文艺舞台百花齐放,春节期间更是热闹非凡。电影院放映香港电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垃圾千金》;戏院里有刘少东、崔凌云、金紫霞主演的评剧《全本狸猫换太子》;曲艺茶社邀请来天津曲艺团的艳桂荣,说唱西河大鼓《隋唐演义》;二人转剧场民间表演艺术家姜秋霞、郭山、卑娄红、魏秀、李宝山演单出头《红月娥做梦》;二人转《双锁山》、《刘云打母》、《燕青卖线》、《包公赔情》;拉场戏《马前泼水》,周围三、五十里、甚至百八十里的农村社员赶着马车来看热闹,晚上回不去家,就在农民招待栈大车店住下。

    我们家乡的地理位置是东三省的正中心,是东北二人转的发祥地。六十年代初,各省都要发展新剧种。辽剧、吉剧、龙江戏都希望用二人转的音乐作为新剧种的基调,当时吉林省的曲艺家代表有一位叫那炳晨的,为了说服文化部的领导,证明二人转的起源在吉林省,他多次到三岔河找姜秋霞、郭山等老艺人录音取证,最后文化部拍板,吉剧的基调用二人转的《红柳子》、《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胡胡腔》等为基调;辽剧的基调用辽南的皮影戏(扁担戏)作为基调。如果这件事放到现在,赵本山非得把辽剧的基调忽悠成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不可。

    有年正月初五,姜秋霞、郭山带领全体演员,都化了油彩妆,抬着当晚演出节目的海报,敲锣打鼓吹喇叭到街里扭起大秧歌,群众听说他们出来了,都围观过来,就连其他正在扭秧歌的队伍也散了,夹杂在群众里过来观看,扭到街中心宣传塔,便打起场子,唱起来二人转小帽《小拜年》,当时我的身体特别灵巧,很轻松地蹿到宣传塔的缓台上。看他们的秧歌舞,真是一次艺术享受,你看他们忽而“马分鬃”、忽而“掏花灯”、忽而“蛇脱皮”、忽而“滚席筒”;不时的穿插着“夺扇子”、“扑蝴蝶”,男女演员互相起“范儿”,表演“绕八字”、“推磨转”、“剪子股”、“靠肩转”,真是炉火纯青、使人流连忘返。老百姓讲话,这真叫“哏儿”。

    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姜秋霞的浪,卑娄红的唱,二人转听不到唱、看不到浪,不如回家睡凉炕。可以说,这一代人的表演艺术和技巧,为以后培养出赵本山(铁岭)、韩子平(白城)、郑淑云(怀德)、关长荣(长春)、高秀敏(松原,已故)这样的优秀二人转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看看现在的二人转,总觉得味道不对劲,说口多了、唱口少了;移植的流行歌曲多了,二人转的原汁原味少了;俗的多了,雅的少了。更有甚者,有的上台就是一顿耍,脱光膀子、娘娘腔,啥砢碜说啥,不伦不类的小品,低级下流的小帽,刚要演正戏,没了,时间到了,连滚带爬的下去了。临下台还没忘了趴在地上,掀开人家女报幕员的裙子往里看。把传统的二人转最基本的、最起码的“画出画入”、“秧歌舞蹈”、“传统唱段”都丢到一边;九腔十八调就剩胡胡腔一个腔了。一次,我们看完演出,在我身旁的一个老农民自言自语地说,看了一晚上戏,没给戏看,这不是赵本山说的“扯蛋”吗?我想,这是亵渎了二人转的清纯,诋毁了二人转朴实的乡土艺术,这么搞下去,虽然热闹一时,终究是短命的。如果有人还愿意演,有的人还愿意看,不妨也实行“一国两制”,可以摘掉《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宗的牌子,换成《荒诞小品表演团》,免得让讨厌看这些“扯淡”节目的人走错了门。

    我想,一个民族的腐烂,首先是从精神上开始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对一个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比精神上的萎靡更为可怕。

    过年

    (十五)小家过年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时间流逝,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经步入中年。七十年代,我已娶妻生子,在距老家二百里地的县城,有了小家。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单位又忙,如果和老婆孩子一起回家过年,还得找一个人看家,家里如果没人,酸菜缸、自来水管子就冻了,鸡鸭和狗没有人喂,就得饿着了。每到腊月二十几,我都抽时间,搭商业车队的拉货车,或坐客运站大客车,拎着大包小裹的年货,回家给爸妈拜年,这期间,大一点的兄弟妹妹也都结婚在外地,家里小一点的兄弟妹妹看见大哥回来了,个个都欢呼雀跃,都希望大哥这次回来别走了,就留在家过年吧,最小的老妹还哭了,我哄着说,等来年吧,我把你大嫂和孩子们都领回来,咱们一起过年。

    妈妈打开年货包,其中有给弟弟妹妹买的鞭炮;爸爱吃的乌苏里江大马哈鱼、猪肚、猪蹄子;妈爱吃的带鱼、蝲蛄(小龙虾),我还从兜里掏出100块钱(十张十元大票),爸爸高兴地用老毛子话(俄语)数钱:阿金、得哇、特力、其得力、比阿基……。回县城,还是大包小裹,妈妈给装了一面袋子冻豆包、冻豆腐,还拎些干豆腐、茄子干……。妈说,你们发不好这大黄米面,又没工夫包,家里给你们多蒸出点;县里豆腐包粗,水又不好,一样的黄豆做出来豆腐就不一样;咱家今年种的茄子吃不了都叫我晒上了,你们吃的时候先泡一泡。

    我的小家过年,也沿用了大家庭时的老一套,但简化了许多。神像就不请了,商业局给我盖了一间带个小走廊的房子,是和一位下乡返城的老商业局长一起盖的连脊的土平房,冬天下班烧火炉,三十六平米,虽然小一点,但我挺满足的。小大门、小仓房也都贴上对联,房门外也挂上一个小红纱灯,锅台后的香炉碗是给灶王爷的;正北的是给老祖宗的;自来水管子后的是给财神爷的;屋外窗台上的是给天地爷的。除夕夜煮好饺子上了供,我自己给老祖宗磕了一个头,吃饭前,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第二天,爱人不愿意动弹,我就领着孩子们上街看秧歌,这县城的秧歌和我们三岔河不太一样,除了自来水公司的耍龙灯、跑旱船以外,其他一律是踩高翘。遇到商业秧歌队,我们就跟着走,因为孩子们要看“吴大姑”(吴迪,本来叫吴大叔,他化妆后可像大姑娘了)

    过年

    (十六)灯 官—1

    有一年正月初六,早晨,我提前一点儿上班,到局里一看,只有值班局长一人,一见面我就抢先给局长拜年:局长过年好!局长说:好,好,你来的正好,方才我接到县里一个紧急通知,要求一名局长八点半到电影管理站开会,你就代表我参加吧。局长一面说,一面捧起一大把瓜子,顺手把桌上半盒红人蔘烟塞到我兜里,说,“现在就去吧”!

    来到电影管理站的小放映厅,嚯!这儿布置的真阔气,桌上摆的果盘、香烟、花生、瓜子,服务人员挨桌给倒茶,会议由文化局韩局长主持,县长讲话,他首先拱手给大家拜年,然后入了正题,今年元宵节,咱们全县要搞一次大型灯展,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从今天开始,你们在座的各位,可都升为“灯官”了,据讲,在封建社会,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灯官的权利在全县至高无上的,这灯官不是科举考上来的,是老百姓推举的,当时,三品官才坐四个人抬得轿,这灯官没有入“品”,却坐着八个人抬的大轿,当县官的见到都得退步避让……。县长接着讲了这次灯展的目的、意义、规模、步骤。灯展由县里统一组织、管理,供电局负责单拉明线;城建局负责单拉灯杆;除了各单位门前的红灯、宫灯,楼房轮廓灯以外,各系统都要到参展区内指定的地点挂灯,坚决不许乱接乱挂,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对于有的单位要制作的巨型彩灯,都要通过城建、供电、消防三家验收;公安、消防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灯展期间要做到一级战备。最后说,你们这些“灯官”,到时候就是评委,投票选出一、二、三等奖来。

    接着主持人讲,新正腊月的,把大家请来了,我们文化部门是个清水衙门,也没啥好送给各位的,就给大家放一场电影吧,大家想看啥?这里啥片子都有。我没加思索,在下边忙喊:《山本五十六》,大伙也随着喊,《山本五十六》!你们可不知道,当时街里演这个电影,一票难求,可火了。听说,有一个中学生,没买到票,急了,从电影院外面天窗爬了进去,爬到天棚上,扣个窟窿往下看,一不小心,掉了下来,他倒没咋地,把下面看电影的人给砸够呛。这时,县长说,我也没看过这个电影,借大家的光,不走了,我也看看,大伙一边乐一边鼓掌,只见电影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把黑窗帘放了下来……。

    过年

    (十七)灯 官—2

    下午一上班,我就向局长汇报,局长听完以后,让我通知秘书科召集各公司经理三点钟到小会议室开会,我刚要离去,局长又说,你马上给我准备一个发言提纲。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写了十页(两千左右字),除了县里的具体安排部署以外,侧重写搞好这次灯展不仅体现商业战线的大好形势,更重要的是要起到商业广告的连锁效应,即使县里不安排,我们也打算自己搞……局长要是照稿念,也就是十来分钟,结果局长很能发挥,足足讲了半个小时,最后又补充了三条:一是,有钱得要化到刀刃上,有胭粉要擦到脸上,有条件的单位要发动能工巧匠自己做,没条件的,西门口有两家扎彩棚,雇人也得把这次灯展做好。你们还可以到粮食、供销侦查(学习)一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知己知彼,才能得胜;二是这次灯展我们商业如果拿二等奖都是失败的,我们的目标就是拿一等奖,如果哪一个公司不动一盅{无动于衷},牵扯了全局的后腿,可别怨我到时说话不客气,不给面子,让你们下不来台;三是局里准备派大薛下去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大薛来了没有?(我说,来了.)我发现你挺有艺术细胞的,这次下去,你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综合地、权衡地考虑一下整体效果,重点放到闹市区,可以帮他们出出点子。好了,大过年的,我也不留各位老总了,批给你们每人两瓶茅台酒,到业务科找杨德君去取,别忘了交十三元钱,不要的我买,就算给我送礼了。散会!

    会后我想,局长今天咋的了?我的工作会后单独说一下不就行了吗?怎么还算一条?后来我又一细琢磨,这是局长要提高各公司经理对我这次下去的重视程度,无形之中给我挎上一柄“尚方宝剑”,这也是领导艺术啊。果不出所料,这次下基层和往常有天壤之别,每到一处都礼仪非凡、前呼后拥,接待的档次犹如局长,甚至比局长还局长,感觉有点洋洋自得、飘飘然起来,说话端起腔,走路迈四方,有时听汇报,还不知深浅的一屁股就坐到人家经理或主任的座位上……。这时,身后好像妈妈在骂我:“瞧你得瑟的这个匀乎,为人别得第,得第就装屁!你是干啥吃的?真是狗肚子里装不了二两香油……”。是啊,我是干啥吃的?我只不过是商业局最底层一个耍笔杆子写字的,若不是初六上班早,这差事恐怕也“抓”不到我头上,真得好好地掂量掂量自己这半斤八两。

    过年

    (十八)灯 官—3

    也难怪局长在布置灯展时夸下海口:商业系统的目标就是拿一等奖,看来局长的底气很足。到正月初十,各单位准备参展的彩灯就见了雏形,真可谓动作迅速、出手不凡,石油公司二十多米长的龙灯;百货三商店的十二生肖大纱灯;一副食的蔬菜、水果跑马灯;回族商店准备了带有宣传回民《尔代节》、《古尔邦节》画面的彩色树地灯;二饭店、扶余旅社推出了各有特色的礼花灯;五金一商店独出心裁地制作了一套具有科技含量的、能变幻各种五金家电商品图案的花篮灯,橱窗里还摆放了牡丹牌、梅花鹿牌电子管电视机,准备到灯展时开机播放吉林电视台元宵晚会节目(那时侯我们扶余还收不到中央电视台节目);将要给广大群众一个惊喜的是百货一商店的一对两米二见方、四米三高的巨型宫灯,这是我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手笔、大制作,设计新颖、,工艺精美,用雕木、雕竹做骨架,镶的是纱绢。商店的百强、赵家声两个画师人手不够,又从文化馆聘请国家二级美术师石玉深、张帧、郑武、李玉章……大师们走笔入神、潇洒自如,临摹了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黄永玉的花鸟;李可染的山水,有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的气势磅礴,深厚凝重。

    巨型宫灯做成以后,商店的领导就开始琢磨如何吊装的问题。当时我想,县长不是让城建、供电、消防三家验收吗?如果事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舍得买马就得舍得备鞍,干脆豁出来让他们来设计该有多好哇。于是,我建议商店领导请这三家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来指导,省得到时候麻烦。他们一听,还是“灯官”有点子,立即采纳了我的意见,请城建局设计室测算起吊荷载;请城建工程队在楼房承重墙体焊接槽钢灯架、灯杆;请供电部门计算用电负荷并帮助设计安装照明器材;请消防队从安全角度提出意见,在灯下修建两个十六㎡的镀锌铁护栏,四角分别用八号线缠上红绸子把每个宫灯都固定起来,免得风刮悠荡掉下来砸伤群众。这三家临走时说,一切都合格,我们不用再来验收了。我原以为这对儿宫灯能创吉尼斯纪录,但,三十年后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出现了比当年一商店这一对还要大二十几倍的巨型宫灯。

    过年

    宫灯

    (十九) 灯 官—4

    有一天傍晚下班时,正准备骑车回家,百货公司经理小声对我说:“大薛别走,商店主任安排饭了”;

    “不行不行,家里的老婆孩子还等着我呢”;

    “我都答应他们了,你得给我一个面子呀”;

    “那我也得回家告诉一声(那时别说手机,连座机也没有);

    “那就派小吴(吴迪 现江山集团董事长)去”;

    “家里不能信,又寻思我们在一起玩麻将呢”;

    “那就让小北京(刘乃姝 北京下乡青年,回京后任北京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去”。

    “安排到哪”?

    “四饭店,人家饭店主任现从家里把休班的郭洪亮(国家二级厨师)找来主灶”;

    “你可得保护点我,别让我喝多了现丑”;

    “你有酒量,没事……”。

    到了饭店,大伙推让我坐到正位,我说啥也不坐,谦让的脸红脖子粗,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决定按年龄排座位。

    落座后,服务员端上来剉生鱼、靠大虾、芙蓉虾仁、溜鱼段……不大一会,桌子上就摆满了十几道菜,喝的是山西竹叶青,酒话除了客套以外,便是“灯”。

    开始,我尽力克制爱抢先发言的坏习惯,让东道主先说,轮到我时,我也故意谦让一下,客套一番后,步入“灯”的主题,我想,总结、提炼是我们这些耍笔杆子的本能,况且这些天没琢磨别的,就连做梦都是灯。于是侃道:咱一商店的宫灯是一最、二新、三高、四强、五个一流,然后逐个展开说明。说的大伙直拍巴掌。

    这酒喝到一定份上,不知不觉地我又现了原形,有的让我唱一段黑头李勇奇;有的让我来一段反串青衣李铁梅,我说这嗓子喝成这个样了,能不丢手艺吗?等哪天不喝酒的时候再唱,大家不依不饶,唱不了你就说,来一段笑话……我说,那我就来一小段李润杰的快板书《火焰山》吧……。大伙有节奏的用筷子敲着碟子,我站了起来:“说的是西天道路险又长,唐三藏为取真经赶路忙,他骑着一匹白龙马,猪八戒提着钉耙挑着书箱,沙和尚他保管着行囊扛着禅杖,在前边探路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美猴王……”

    每人半瓶酒下肚(十个人喝了四瓶酒,还有两个人没喝的),自己感觉没醉,喝酒时公司经理没保护我,散席时开始保护我了,他说,咱俩回家一个道,咱们推着自行车走,别骑了。和大家话别时,商店主任给我和公司经理的车把上每人挂上一包烟花鞭炮,我推辞说,我都买啦,不要不要!公司经理说,拿着吧,过十五了,给孩子多放点。我俩走到长宁街拐弯处,他把他那一包又挂到我的另一个车把上,说,这包你也拿走,去年秋天我父亲过世,我现在还戴着孝呢,今年过年我家不仅没放鞭炮,而且连门对子也没贴。我顿时愕然无语。

    以后许多年,我参加过的“吃人请”、“请人吃”的大大小小不少宴会,印象都不深了。到“阿一鲍”,吃的也就是一盘味道不错,用刀子、叉子一起忙乎的像一个大“香菇”;还喝了像一小金丝碗“细粉条”汤;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国宴都吃啥了,一样也没记住了,唯独这次记忆犹新,久久不能遗忘。

    在此后的几天里,糖酒、食品、五金、饮食服务、石油几大公司的饭班子都排上号了,我在这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一半清醒一半醉中,由“灯官”梦想到“当官”;由“当官”又联想到清官和赃官,怪不得人们都削尖脑袋想当官,也难怪在徐九经升官记中唱到:“当官难,难当官……官官管、官管官”,真是不可思议!

    过年

    脚印

    过年

    幼儿园滑梯

    过年

    大秧歌

    (二十) 心灵的呼唤

    若干年以后,我入了党,也当上了官,县人事局发文件任命我为县酒业专卖管理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局长由商业局长兼),县里配给我们局一台车。这官虽然当上了,但心里总不是滋味,觉得当个万金油的干部,整天磨叽一些官话、套话、屁话,这不是我的理想和归宿,心里在半空吊吊着,总也不落体。两年后,组织部例行考核,正准备再给我提升一格的时候,我突然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壮着胆子找到了当时的梁市长(县级市),当面提出辞去专卖局长职务,并要求到财政学校从事我魂牵梦绕的财会理论研究和教学事业。市长把我的请求记在他的台历上.一个多月以后,答应了我的请求.我高兴地给市长打了一个"立正"(举手礼).

    岁月催人老,暮年言壮心;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年,就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一年又一年,期盼中载满祝福,愿望中满是平安。一年又一年,我们从孩童走进中年,从中年又走进老年,理想从丰满走向骨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必感慨也不必抱怨,最好的皆是顺其自然。一年又一年,感恩生活也珍惜遇见,执着努力亦随遇而安。

    过年

    2017年薛家小院全家福

    2018年春节 2019年春节 佩奇~配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瞬间,我已步入老年,我的孩子又有了孩子。有一天,孙女心心让爷爷讲个故事,我便讲了一个“年”的故事,说从前啊,有一个怪物叫“年”,它专吃小孩……

    “不听不听!这个故事奶奶和幼儿园老师都给讲过,不信我接着给你讲,后来就贴对联、挂红灯、放鞭炮、把年崩……换一个,换一个!”

    那讲什么呢?就讲一个生豆芽子人的故事吧,说从前啊,有个生豆芽菜的人,过年时,看到一个秀才家门贴的对联,上联是“岁岁年年年年岁”,下联是“年年岁岁岁岁年”横批是“岁岁年年”;这生豆芽的不服气,你用俩字,我用一个!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这个长字是个多音字,即念chang(二声),又念zhang(三声)……。

    “啥破故事啊?不好听,不好听,再换一个”!

    咦?费了半天劲,原来我讲的这些都是破故事,不好听,你们00后这代人到底爱听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过去总说我们老年人与年青人之间有个《代沟》,现在又有了第三代,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将这一代培养成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话还没等我们当爷爷当奶奶的开口,就让许多人嗤之以鼻,说我们这观念太旧了,老脑筋了,但我们还很固执,我想问,在你们眼里啥是新观念,啥是新思维?

    半个多世纪了,我们国歌的歌词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是啊,我们的先辈早就预言了: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应该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呼唤灵魂的回归。

    还是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好:《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过年

    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会上讲话

    期待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要仔细品味习大大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过年

    心月结婚薛家人相会在长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tq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