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对于现在的许多人,可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勤工俭学活动在全国各地各学校,可谓是开展得热火朝天的。当时,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勤工俭学工作全面推动,主要目的就是弥补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通过勤工俭学创收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有资料显示,江西省全省各类学校兴办上千个校办工厂,有近三千个小型校办农场、林场,年创收达七八千万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口号是“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勤工俭学活动对落实口号精神,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记得当时的婺源中学就兴办有农场与塑料制品厂,城关小学办有煤渣砖厂(后改办印刷厂)等。八三年我们第一批迁入新二中的,还在校园的茶地里采过茶呢。
说到勤工俭学,可上溯到20世纪初,一九一九年前后,我国青年学生中蓬勃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活动。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影响、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又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整个中国革命的发展,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而且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坚定走十月革命道路,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的光荣革命传统。20年代发生在中法两国大地上的勤工俭学运动,因其造就了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王若飞、蔡和森等一大批中华人民共和的高级干部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名垂青史。新中国成立后,勤工俭学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随着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普九工作的完成,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现在在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环境最美的地方是校园,教学设施也逐步现代化,学习分数成了学校追求的唯一,勤工俭学自然无人问津了,也可以说是功成身退了吧。学习生活条件是好了,再也不用为柴米油盐操劳了,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勤工俭学的深层次的含义——劳动教育。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当下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何其重要呀,过去人们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如今的一些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怕是也与失去了劳动教育息息相关吧。
我就读的婺源县武口茶场香田小学,每学期都有一次勤工俭学活动,上半年一次是采茶,叫农忙假;下半年一次是摘茶籽,叫小秋收。低年级的是拾稻穗什么的。时间一般在十天左右,课是不用上了。由程校长去新建分场联系好茶园或是不远的茶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采摘。大家自带竹篮和小板凳,还有塑料布一张(春季多雨),一个学生被分配三至五丛茶树,依次排下去,采摘完即可,一上午的任务分好了,开采吧。等大家手上的茶树摘得差不多时也快中午了,分场茶叶初制厂的工人们,开着手扶拖拉机带着大号的竹篓,在茶园的空地上等了。老师给先采完的同学称茶,记帐(农忙假结束后可是要表彰采茶能手的,一枝铅笔,一本本子)。陆陆续续地,大家就都出园称茶了,之后排队回家。当时上小学要不要交学杂费,现在还真记不得了,书是老师用钢笔腊纸,刻印的,那时人人有学上,不会因交不上学杂费而辍学,勤工俭学的用处大概就在于此吧。我读初一时,好像是交了五块一毛钱,学期结束时还退了一块几毛钱,住校的同学还有一顿免费的中餐(称作吃猪肉饭)。
到小秋收时,只有高年级的同学才能参加,学校不统一组织,只分任务,规定每人每天交多少斤茶籽即可。野惯了的我们,这下可好了,三五一群,四六一伙,像断了线的风筝,一阵风似的飘向茶地、茶山。到了下午三四点钟便又都拎着大包小袋的回学校上交茶籽了。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帮人,在外草坞的茶山(现在的五小一带)边上,看到一片甘蔗林,有人说口渴得紧,拗根来吃,那就来两根分着吃,十来岁的孩子,也算知道是不好的行为,又渴又馋,可管不了那么多了,掰!每人刚分得一节,还没等咬上一口呢,有一农人经过,喝道,依拿罗银(你们几个小孩),做忒妹(什么)呢?完了,几个人没命地一通跑,只有一个人手中还拽着节甘蔗,累死我了,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口呀,更渴了。
我们的教室特别大,其实就是大队的大礼堂,全校的学生都在里面上课,五个年级五个班各占据一小片,也没有隔板,老师就坐在戏台上办公。收来的茶籽就堆放在戏台下的一角,等茶籽的外壳有点霉烂,有太阳的天再搬到外面空地上去晒,去除外壳就容易多了,茶籽经过凉晒,干了,就可以卖了。那时的孩子上学,是开心快乐的,勤工俭学活动也锻炼了大家的能力。最开心的事要数采茶结束那天了,早上一到茶山,分好任务,程校长就操着他的婺源腔说开了,昼饭恰盖店新,等耗漆要送来,豆锅扎筋摘,玉包油条,枕恰(中饭吃的点心,等会就要送来,大家用劲采茶,肉包油条,尽你吃)。我们也不知道他会不会说普通话,反正他上课开会都说婺源话;还有,学校的贫下中农代表,学校一开大会就来,坐在台上,发言时,也是说当地话的。那天上午呀,大家干劲十足,早早地就完成了采摘任务,提着茶篮,兴冲冲来到分场茶叶初制厂,先将茶片称了,一个个拿着空篮,坐在小凳子上,兴高采烈地操着天(聊天),就等着县里(县城)的大师傅送包子、油条来了。那个高兴劲,现在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他们见了也许只会是不屑吧,而对我们来说,可是能美上好几天的事呢 。
后来到县城上学,就读婺源中学,也有农忙假要放,初一的是到城镇林场采茶,在河西(后来的四十八家)一带。初二的是下农场劳动,一次两个班,百十号人,要去十天时间,高中的同学下农场的时间要长些。婺中的农场在七里亭,也叫菜场,就是现在的工业园区的车管所那块地方。下农场要自己带被子、劳动工具、生活日用品等,还真有些不容易的。到了农场,住的的大教室,连统铺都没有,直接睡地上,席子(有的是塑料皮)一铺,被子一放,成了,住的问题解决啦。这下可好了,这么些人住一块,串个床,翻个跟头,甚至打个风车,全不是事,新鲜劲儿十足,相互打闹着说笑着,好不开心。记得当时农场的负责人叫汪老师,还有一个叫程队长的。班上男女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由程队长分配劳动任务,有的上山砍柴,供食堂用;有的则是砍竹子,种菜用的;有的割稻子,有的锄草,劳动强度并不大,又有伴在一起,自然不觉着有什么苦。一天里,劳动着,快乐着。吃过晚饭,当时又没有电视什么的,自由活动,有几个同学去到村子里(农场就在两个村子中间,一边是浙江移民的村子,一边是段莘移民的村子,以种菜为主业),用石子打鸡鸭来玩,看谁的眼力手法好,小石子本不碍事的,有一个同学扔的石子许是大了,又正中鸡的要害,这不,村民找来了,汪老师、程队长还有班主任,赶紧赔礼道歉,村民也没揪着不放,只说了句要教育,要好好教育教育,这事也就过去了。
有一天,吃过早饭,其他同学都各自干活去了,程队长说是让我在食堂门口等黄师傅,等了一会,一辆手扶拖拉机开了过来,停下后让我坐在边上,我想这就是黄师傅吧(后来我们成了同事)。黄师傅开着拖拉机沿机耕道往稻田中央走,到了一条水沟边停下了,那儿有一台抽水机,他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给禾苗灌水,说完麻利地接上皮带,利用拖拉机的动力使抽水机工作,一发动,水哗哗地流入稻田里。黄师傅指着拖拉机冒着热气的水箱对我说,看见没,等下水箱的水少了,就加水,我还有其他事要去农场,你的工作就是加水,记住了?就用这个帆布桶。我点点头。黄师傅走了几步又回过头对我说,别走远了,记得加水。放心吧,保证没事的。就这样,我坐在田头,守着拖拉机的水箱,勤快地加着水。 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还要开会学习呢,先读报纸,再由班主任进行一天的劳动小结,有时程队长也来。短短的十天劳动,使我们学到了不少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懂得了团结互助,并且收获了快乐。结束那天,吃过早饭,程队长说,今天的任务就是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中午炒糯米饭。同学们欢呼起来,兴致勃勃地往寝室走去。等大家收拾好卫生与自己的行装后,不约而同地来到食堂等糯米饭了。食堂的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这么多人的糯米饭炒起来可不是一件简易的事,大家也没事了,饶有兴致地看着,说笑着。
那些年,小孩子是要帮家里做事的。农村的孩子放假,就是平日里放学回家,都是要干活的,寒暑假里主要的活就是砍柴,有的还要包灶口呢,就是家里烧的柴你得全解决了;放牛、打猪草,自不必说了,大人上菜地时,帮着抬便桶、锄地,也是随叫随到的,双抢时一家人都在忙碌,你自然没法清闲了,到了秋季,要挖红薯,收豆子,等等。就是城里的同学也是要干活的,像剥树皮,那些年星江河里经常有放木排的,有些木材堆放在河边等转运,有的木排停在河边休整,他们从北门佬(北门台阶)下,或是由小南门出,来到河边,用铁铲将树皮一块一块掀下来,家里的用柴就不用化钱买了,那些年大家生活都挺紧张的。还有可以做的事就是敲石子,就是到河滩上拾取白色的毛劳碌(鹅卵石),用铁锤将它敲碎,卖到建筑工地上去,赚点钱以贴补家用。城里的同学还有的是去卖冰棒,钉一只小木箱,内里垫上旧的棉袄,到冰棒厂批些冰棍沿街叫卖;勤快点的,就出城去卖,一路走一路叫卖,干这活讲究脚程快,不然冰棍化了,就赔了;再有的会骑自行车,就会去更远的乡镇去卖了,一天下来也是辛苦有加的。品种就只有白糖的和绿豆的两种,毕竟小木箱冷藏效果不是很好,稍慢些冰棍就要化了,这时就只能降价了,三分一根,一分一根。有些想吃冰棒又钱不够的,就只能等着卖冰棍的回头,好买根化了的便宜点的冰棍,买到手可得小心了,不然会滑了就没得吃了,要双手接住,就着冰棒纸的一头先吮吸几口冰水,再小心打开冰棒纸,嘴对着冰棍吸食,因为此时的冰棍是拿不起来的,只能如此,最后是舔冰棒纸还有那根小木棒,津津有味的。那时也没人会嫌这动作不雅,能这么做的不失为一桩美事哟,说不定还真有人在旁咽口水呢。生活是紧巴巴的,可正是这样的紧张的生活,让我们懂得了许多,也成了我们这一辈的人生财富。我在想,当今学校教育为不少人所担忧,相当一些人对90后00后们的种种微词,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因当然不是简单的唯分数论,恐怕与缺少劳动教育不无关联吧。
那些年,我们爱劳动。劳动让我们懂得许许多多的生活常识,劳动让我们学会协作与关爱,懂得珍惜,劳动让我们快乐,使我们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682/3e7f50b5e60d489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