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暂时放弃简书日更之后真的是好舒服,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但是,长时间下来似乎也会减少自己写作的惰性,破坏之前养成的习惯。那么,就过几天开始第六次日更挑战吧。
“这些是什么东西”在上原著选读课的时候,老师在讲黑格尔哲学的时候提到了现实性,必然性,合理性等一系列哲学术语,顺带也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东西:主客观关系,物质意识关系。
虽然我不像班内的小伙伴们一样的精进,但是我还是能理解这些术语大概的意思:现实存在是因为它的必然性才具有现实性,才具有合理性。主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事物则是客观存在。
但是老师之后便提到在她自己给其他院的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院的学生上公共课的时候,提到这类关系时,有一个女生就直接以一个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一个胡说八道的东西,说出来了带有厌恶情绪的一句话:“这是个什么东西?”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女生对于主客观关系的观点,乃至马哲,甚至是社会科学,都是持有一种完全不假思索的否定态度。
这样否定一切自己不熟悉事物的态度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让我觉得可怕。
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对崭新的事物完全否定的态度,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在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们,很有可能就这样慢慢地给自己关上了一扇又一扇的门,最后只能对着一扇小窗埋怨:“为什么我过的没有其他人成功?”
但是尤其让我觉得很后怕的事情是,这样的态度存在于一个年纪轻轻的大学生的身上。
20岁左右的年纪正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可是她却固守自己的学科,直接“杀死”了其他的学科。
很难想象,这样的她在她的大学生活能有多少获得感,又有多少时间能够用来思考人生,探索自我,探索世界?
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青少年变成了这个样子,那么这个时代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国家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乔布斯在退学了之后,仍然选择去上自己喜欢的书法课,这个热爱的契机为他之后创造一个富有简洁线条美感的iphone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莫泽斯老奶奶在67岁的高龄选择拥抱可能性,开始利用手边的一切条件来画画,没有画笔,就用刷漆的板刷代替;没有画布,她就在门廊和厨房的地板上画;没有素材,她就到田野里、山坡上去寻找。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莫泽斯终于创作出第一幅作品《农场·秋》。这篇作品的问世,为她带来了知名度和物质的保障。
如果这些人都选择了拒绝这个可能性,认为书法、画画是个“什么东西”,那世界上怎么还能存在卖爆全球的iphone?怎么还能存在一个老奶奶的励志可能性?
如果新时代的大学生统统选择拒绝马哲,拒绝社会科学,认为这样的探讨完全没有意义。那他们怎么能知道宗教的不科学性?怎么能知道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怎么知道为什么要革命?
他们不知道。
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什么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