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潮起潮落想法
亲子关系——学龄前儿童的32个敏感期

亲子关系——学龄前儿童的32个敏感期

作者: LY遇见小媛 | 来源:发表于2019-05-08 13:25 被阅读2次

    我们长大后会有怎样的性格及处事态度,往往与我们学龄前时期的经历有很大的联系,用理论知识理解可称为“儿童敏感期”。何谓儿童敏感期?个人也不是专业人士,无法面面俱到地去给大家解释,用定义作诠释即为: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

    在这里,虽说儿童时期可划分为32个敏感期,但是我也只能选取其中几个典型的时期来进行描述,毕竟能让我们触动情绪的时期很少,而我们记事的年纪也开始得较晚,所以进行选择性剔除,未必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首先要说的是,这32个敏感期,主要是从我们出生到9岁这一阶段,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时期可归为:口腔的敏感期(4-12个月),细微事物的敏感期(1.5-4岁),自我意识敏感期(1.5-3岁),社会规范敏感期(1.5-4岁),逻辑思维敏感期(3-4岁),藏、占有敏感期(3-4岁),人际关系敏感期(4.5-6岁),婚姻敏感期(4-5岁),审美敏感期(5-7岁),身份确认敏感期(4-5岁),性别敏感期(4-5岁)和延续婚姻敏感期(5-6岁)。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些敏感期,个人认为那些都是成长的常态,我们大多数人也未必会有记忆,在此文中忽略不提,有兴趣的朋友自己也可以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或书籍加深理解和认识。

    从口腔敏感期开始说起,此阶段我们可以认为是和口欲期大同小异。儿童在此最突出的行为便是咬东西,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个时期的儿童总是看到什么东西就咬,当然有时候还会咬自己的手指,其实这都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家长无需去制止。口欲期滞后导致的结果便是:儿童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脚丫,长大后出现贪吃,抽烟,喝酒,饶舌,唠叨等现象。我们认知里的习惯虽非一日养成,却和我们儿时发展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后便是细微事物敏感期。在此阶段,作为一个成人,我们总是会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亦然,小孩子的世界要比我们的世界简单得多所以我们很多细微的行为都会被这个时期的儿童捕捉到。譬如,在小孩子有意识能听懂成人语言的时候,成人们总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再给你生个弟弟妹妹和你作伴好不好啊?”这句话看似无心,但小孩子一般都极其敏感,会不愿意地说:“不好,我不要!”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有个弟弟或者妹妹就等于抢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自然心里不会愿意。

    接着便是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儿童,他们渐渐有了“我”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并经常说“不”——“这是我的,不给”:不给,孩子并不是自私。而是在这个时期,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最常见的情形便是:你要孩子吃饭,孩子说“不”,实际上他一边说一边已经走到饭桌上开始吃饭了;你要孩子睡觉,孩子说“不”,其实已经边说边爬到床上去了。他们只是单纯的“不想”,却又不是真的按自己说的做,所以刚好显现出儿童“可爱”的特点吧。

    然后便是社会规范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开始主动融入到与其他同龄小伙伴的玩耍中去。并有意无意地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不管对错,只要自己觉得有趣就会去学,所以在此,可以有选择性地交给孩子一些见到的社会技能,譬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随着孩子的思维发展,孩子开始进入逻辑思维敏感期。在此阶段,孩子开始从问“是什么”的阶段向问“为什么”的阶段过渡。譬如他们会问自己的父母:“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啊?你们为什么要上班啊?”只要是孩子感到好奇的,他都会来一句为什么。逻辑思维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当然,孩子的成长终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登上每一个上升的台阶,都是未来发展的奠基。

    接着便是藏、占有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特点便是: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拥有物质并可以自由支配时,才可能去探索物质背后的精神,才可能超越于对物质的占有。所以家长在此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尊重孩子,不随意去动孩子的东西或是侵犯其隐私,以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

    接下来要说的第七个阶段便是人际关系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小孩子会有意地去和自己的同龄人一起玩,交朋友。然后回家告诉自己的家长:“今天我和谁谁谁一起玩了,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可而后不久,便又会告诉自己的家长:“我不想和那个谁玩了,我只和谁好,不和谁玩。”小孩子总是会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小伙伴中淘汰一些人,这也不难想象,我们成人有时候也会这样,这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与我们在人际关系敏感期时的一种衔接。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父母的角色时,渐渐进入婚姻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现在的“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会凸显出来。最早的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是其他成人。一直到5岁左右,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他们会“爱上”一个小伙伴,譬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这个时期是一个纯粹的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的过程,能够顺利度过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就已经为他成年后的婚姻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正确的引导释迦传必学的课程。

    除此之外,还有审美敏感期。这个时期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是女孩子,开始对妈妈的口红等化妆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即开始出现我们常说的“臭美”行为。有时候会穿漂亮的裙子,喜欢按着自己的想法打扮。这个时候家长不应该草率制止,而是正确引导,譬如可以带孩子去欣赏自然景观,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此后,孩子开始进入身份确认敏感期。在此阶段,孩子的空间活动能力开始增强,而父母也时常不在身边。所以孩子会逐渐建立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即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并逐渐给自己定位。其定位方式以“偶像”的形式存在,譬如女孩子会希望自己像公主一样,而男孩子则更倾向于崇拜奥特曼,孙悟空等具有强大形象的任务。在此,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消极的信息,因为在此阶段孩子的是非观还不成熟,需要父母的帮助,方可用“偶像”对孩子的影响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进入性别敏感期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异性逐渐产生一些疑问,从而不断地向成人提问,并且一定要求得到解答。除此之外,甚至会模仿同性的某些行为,做一些符合性别的事情。比如女孩子开始学着照镜子,梳头发。男孩子开始喜欢各类英雄的角色扮演。并且这时候的孩子逐渐地对异性产生好感,会喜欢和优秀的成人异性在一起玩耍。可能与个体最原始的“性本能”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

    最后要提到的便是孩子的延后婚姻敏感期。在此阶段,孩子们所说的“结婚”只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比如当想和某一个小伙伴玩时,他们都会说想和对方结婚。这是他们表达内心喜爱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孩子表达爱的方式都是十分单纯和美好的。家长不必对孩子的行为过度焦虑和强化,也不必用成人世界的婚姻观、道德观来评价孩子。亦然,若家长勒令孩子不许谈论相关话题,干涉孩子和喜欢的异性小朋友交往,会导致孩子的这个时期无法顺利度过,这种压抑受阻的心理感受会延续到他成年后的感情生活中,很难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情感,更难以承受情感的挫折。所以,家长在此阶段正确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终上所述,我们成人的心理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开始显现,很多事物并非是先天就已经注定的,更多的还是后天的铸就与引导——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子关系——学龄前儿童的32个敏感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em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