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今天早上,我第一次拿了本书在客厅里大声朗读,声音盖过了坐在书桌前孩子的读书声。孩子好奇地转过头来看我,我没理会他,继续大声读。孩子也就转回头读他自己的书。然后就听到他的读书声渐渐大了起来,语速也慢了些,吐字也更清晰了些。
要知道之前早上读书,无论我怎么提醒他,他声音都非常小、嘴巴也张的很小、语速很快、声音含糊不清。老师跟我提过好几次孩子这个问题,两个学期下来了,还是如此。
没想到,我今天早上什么都没说,只是我自己做的让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他的行为就能跟着调整。
我在《人与情境》这本书里找到了对此较为合适的解释:
“个体可对他人施加影响。适当的社会榜样的存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笑或哭、趋近或回避、延迟或寻求满足、克制或流露感情,以及行为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利他性、传统性或创新性的可能性,实际上是表现出任何行为的可能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当社会榜样没有特别明显特征,榜样也能产生影响。”
这让我想起孩子在学校里经历的事。
从一年级下开始,学校老师就有跟家长说每天阅读半小时,但没有硬性要求,完全看家长的执行情况。我也就每天提醒下孩子,也没做要求,结果是一个学期基本没看过课外书。
二上开始,孩子突然爱阅读了,每天回家找书读,还在一本阅读本上做记录。我挺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后来才知道,老师依然没做硬性要求,但换了个方式,每个小朋友有个阅读本,如果阅读记录一页,就给颗小星星,所有孩子都知道每个人的阅读星星是多少。孩子经常回家跟我说,谁谁谁的星星是多少,我的是多少。可我之前在家里准备的同样的阅读记录本却没起到任何作用。
还记得一年级问过孩子要不要学画画,孩子说不学,不想去报班上课。二年级开始,孩子经常跟我说他们班有个同学画的特别好,我一开始没太在意,只是跟孩子说,因为她经常练习,所以画的好。直到有次他跟我说,那位同学报名了科技绘画比赛,我也想报名。我一时没适应孩子这么积极,可报名已经截至了,我问他怎么办?他说明年报名,还主动要求去机构学画画。态度转变有点大。
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人在一个环境的表现主要取决于这个人的性格特质,但《人与情境》这本书告诉我们:社会压力和其他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比我们通常意识到的更强。
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我们为什么加入写作营才能更好地坚持写作,为什么父母做好正面榜样作用,孩子能更好地行动。
积极环境里正向的榜样作用和正向的环境压力,都会促进个人行为做出积极表现。
所以,作为个人,我们要加入积极的环境;作为父母,我们要成为孩子积极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