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网上发一了篇关于亦舒《承欢记》的书评,也不能算是书评,应该叫读后感。有网友留言说:“你读这本书有意义么?”因无法了解对方的语境,自然也无从知道他这句话是讽刺还是如何?就当是讽刺吧,所以还真是认真想了想,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娱乐了我自己(心情好了);第二,写了一篇读后感(留下了痕迹)。
从前看书是看一本忘一本,于是从2018年开始,便决定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评论或者读后感,不为别的,只为给自己留下一点痕迹。字面上的,或者说心理的,毕竟你读完后有所思才能表达出来。而一本书的好看与不好看,有意义与无意义?不在于别人怎么说,而在于自己怎么看。
新一季【见字如面】节目里读到了一封关于不必读之书单,里面说到了N大类不必读之书。
第一:除了聊斋,金瓶梅,儒林外史,三言两拍以外的中国古典小说不必读。
(那我想说,被喻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也不必读么?很多知名作家在谈起写作之路上的名著时,都会提到红楼梦。而书中明显的渲染迷信色彩宣扬了因果报应之说,污言秽语甚多,且一度被列为禁书的金瓶梅却很少被人提及)
第二,绝大多数从1949年至1976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必读。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已经时过境迁,今非昔比。
(这个我确是赞同,那个时期应该都是指向性的作品,正如节目的评伦员所说,如果你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算了。)
第三,很多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不必读。
(也未必,前几年风靡一时的《明朝那些事》就不错。他用一种诙谐,直白的语言,向我们重新讲述一出明朝的历史。虽然并没有历史学家们般的严谨,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茶余饭后,了解一部历史又有什么不好呢?)
第四,绝大多数西方通俗小说不必读。
(我却看到现在的书店里充斥着大量的西方通俗小说,而且【一本好书】栏目里,也推荐大量的西方通俗小说。我在想读书除了学识外,是否还为了多一点人前的谈资呢,毕竟人类是需要社交与沟通的)
第五,所有名著的续书不必读。
第六,哲学书不必读。
(难道老子,孔子,孙子的书都不用读了么?现在大力推荐的国学,不正是儒家文化哲学与文化的体现么?)
第七,鸡汤不必读。
(我不大量阅读,但是也会在找不到自己方向的时候看一些鸡汤文,哪怕就像点评员所说,鸡汤文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是一种心理的按摩。)
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读不好的书是在浪费时间,教授说的话,当然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每每选择的都是好书。只是书店陈列的那么多书,你不读可知是好是坏?而且书作用于不同的人,好与不好也不能一概而论。正如节目最后点评人之说,写不必读之书单的老师必定读了很多不好之书,才知道哪些好,哪些坏。
所以爱书,读书之人,除了专业书籍以外,所读之书,只要愉悦了心理,开阔了眼界,吸收了新知,那这本书之于你,便是好书。
上周又读了一本新书叫《狂探》2019年才出的新书,腰封上一系列的重磅介绍,让人忍不住想要翻看。(警察版“飞越疯人院”孤胆警探不惜与整个世界为敌!)在书店快速翻完后,只能说与我想象中那种情节紧张的探案故事不一样。整本书用了大段大段的笔墨描写男主从一个正常人变成精神病的心理变化,一下子拖慢了整本书的节奏,总感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读书那点儿事就我这个来说,这本书不算好书,因为实在是没有得到愉悦之感,但是说不定对那些想学习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人来说,这确是一本好书也说不一定。
扯远了。笑!因为之前读的都小说和散文之类书籍。从下周开始将会不定期更新《5分钟商学院》的读书笔记,对干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