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详情请点击右边链接:生前流浪他国,死后不让回国安葬,他比父亲庆父还招人恨(二)
三、影响鲁、莒两国的外交关系
(一)莒国为他国君臣避难首选,引发鲁、莒战争
莒国与齐、鲁两国接壤,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所以,齐国、鲁国的君臣在本国遭受排挤时,到莒国避难成为首选。
齐桓公也曾避难于莒国,其即位后,向东扩张,使得莒国放弃北进,而调头与鲁国争夺中间的几个诸侯小国,因此两国间常起战火。
公孙敖父亲庆父避难莒国时,鲁人提出贿赂莒国交出庆父。可是,庆父交还后,鲁国又食言不送贿赂,引起莒国不满,之后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
(二)莒国嫁女于公子遂本为缓解鲁、莒关系
公元前613年的诸侯分布图(原创)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诸侯的割据状况,特绘制了公元前613年左右的地图以供大家参考。
当时,南面的楚国正在不停地向东北挺进,进一步控制江淮地区,上图中标注红十字星的诸侯国皆沦为楚国的跟班,战车已兵临宋国的城下,离鲁国也不过是百公里之遥。
而北面的齐国更是步步紧逼,地理上与鲁国犬牙相错。更遗憾的是,当时鲁国公主子叔姬无宠于齐昭公,太子舍刚即位便被齐懿公弑杀,子叔姬被拘,齐、鲁两国关系顿时剑拔弩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国和莒国都意识到应当停止干戈,报团取暖。所以,莒国才嫁女给鲁国执政公子遂,此举既可缓解鲁莒两国关系,也可让齐国、楚国有所顾忌。
(三)公孙敖抢妻,破坏两国联盟
公孙敖作为和谈大使,本应竭力促成两国联盟,可他却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捣乱,利用迎亲的便利,强娶莒国的女子,事发后还长期居住在莒国,让莒国和鲁国联盟几乎泡汤,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四、众叛亲离
公孙敖的灵柩归国后,妻子声己不肯去看棺材,公子遂不想去哭丧,后来在惠伯的劝说下,大家才前去哭丧。
当初公孙敖携款逃亡时,难道没想到可能将家人置于夷族的危险境地吗?后来,他好不容易回鲁后,呆了三年便又去了莒国 ,他的心里显然没有妻子和家人了。
公孙敖为了一个女子,抛妻弃子,两度置家人、族人的安危于不顾,一把年纪还去抢夺堂弟的妻子,试问这种六亲不认的人与禽兽何异?死后还要折腾家人为他日夜向国君求情,最深厚的亲情也消磨殆尽了,家人又如何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他呢?
结语
庆父为了权力与嫂子私通,弑君夺位不成而自尽;公孙敖为了美色,夺兄弟之妻,抛妻弃子,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将周礼抛诸脑后,死后被拒入境。
从这两件事上,我们不难看出
(一)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老话再度验证
(二)鲁国公室的政权旁落及鲁国三桓的权倾朝野由此可见一斑
(三)鲁国作为周礼执行最好的国度,竟然两次都未对弑君弃国的行为加以严惩,由此可见平王东迁后的礼崩乐坏并非是一句空话,大国堂而皇之地蚕食小国已经成为潮流
难怪一个世纪后,孔子感叹:“天下无道已久矣。”
我是“春秋无忌”,喜欢我的文章请留下您的赞;如果想读我更多的文章,不妨关注我。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