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每年的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自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开始。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风至,万物生长至此,皆清净明洁,故得名清明。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花,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鸳,田鼠因烈日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鸳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鸳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鸳,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虹为阴阳交汇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古时为了农时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于是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清明扫墓,人们要清除杂草,培上新土。再摆上瓜果糕点等供品,摆上鲜花,表达对亲人的哀思,祈愿逝去的先人以得安宁。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胶东一带,清明节有吃鸡蛋和面燕的传统。在长三角地区清明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清明,人们在拜祭中追忆先辈生活点滴,学会知恩,感恩,报恩,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铭记。
这个节日,既有着生离死别,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思,又包含了万物更新,生机勃发的欣慰与感怀。
卜算子-清明
长堤依岸青,汇阔黛山穆。
陌上杏花湿沾衣,和泪织如瀑。
杜鹃两三声,猫野骑上树。
衣袂素纱倾城影,魂断焚蝶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58872/deb99eb9fe171df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