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残窗疾风
有心事,睡不着,脑子在不停地思考,可满屋子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烦心事跳出来拿捏人的情绪。
说起来,也怪的,人就是喜欢自我束缚,就像一颗蛹用茧来包裹自己。夜里,没有开灯,却因为烦心忘记了害怕黑夜。回头想想,那时既变得勇敢又脆弱。
睡不着的感受,是脑子不听使唤,心里充斥恐惧。
没能放过自己,成了针锋相对的敌人。
特别喜欢在《撒野》书中的一句话,作者说:“人就是这样,想来想去,犹豫来犹豫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勇气没攒够,其实只要迈出去了那一步了,就会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好了。”
或许,我就如同作者所说做事不果断,在权衡利弊之中徘徊。其实,我想那时候的自己没有明白“无论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
在深夜里反思自己,真的得不偿失,奈何思想竟然控制忧心忡忡的自己。会在内心里乱加猜测,以及假设各种画面,并且还思考出来了对策。
事实证明,是我深夜情绪难以平复,自己编造了一个虚假的故事,以自己为主角,成功将大脑给欺骗。
第二天醒来,想到临睡前的思考,真的令自己又惊又恐。晕乎乎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就盯着阳台边上的盆景发呆,漫无天际地思考,只知道当时飘了很久,就像上学偷偷睡觉时被老师说:“神游世界了。”
站起身,用手揉着眼角,走向洗手台,一手拧开水龙头,把整个脸庞朝水龙头冲了好久,就想借着冷水来使自己清醒。
成年人,折磨自己的方式总是千奇百怪,比如不出门、暴饮暴食、沉默不语……
总要一个时间缓冲,在情绪里漫游一番,才能冲出困境。在不特地的地点,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情绪会莫名跳出来,一把掐住了咽喉。
同样重要的两件事情摆在面前,先做哪件事,后做哪件事,整个人无节制徘徊不定。
纠结形成习惯了,就会一直伴随,就好像是逃不掉,与它紧紧跟随。后知后觉时,心中有忐忑,毕竟在脑子的门路一旦形成了,即将是想改变,突破口微乎其微,可能性很小。
许多事,不是想明白之后才能无所谓,而是无所谓之后,才能想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