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作者: 辉之不尽满园桃李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13:33 被阅读0次
    文   原创    孤峰独影

    课文很真实,孩子的生活就是这样,总该丢东忘西。自己的铅笔橡皮等文具,总是不知不觉的丢失了。课文编排的目的在引导孩子学会整理和爱护自己的文具。细细阅读了文本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实践了一下,感觉还行!

    一、生字教学方面

    具:这个字很容易出错。我给孩子们讲了故事“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讲完后,告诉孩子故事的主人翁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大家掌声欢迎:我迅速点击课件出来了三个可爱的小娃娃,他们身子分别是“真 直 具”。我是老大“真”,我是老二“直”,我是老三“具”。请孩子们观察怎样区别这三兄弟。这样一番下来,这三个易错的字孩子们掌握的很好。

    二、课文内容方面

    1、斟词酌句,感受文字魅力,学习和运用并行。

    课文的前来两段读起来朗朗上口,

    “铅笔,只用了一次,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简单的表达,真实的讲述。我觉得这样的镜头似曾相识,每天都发生在教室里,就打趣地问:“小朋友们,这样的发生在你身上了吗?”大家异口同声“没有。”“真的?”“没有。”这次的回答更响亮了。我快步走到窗台边,顺手拿起了装满小朋友丢失的铅笔的盒子,以及装了很多块橡皮的茶叶盒,问:“这又是哪来的呢?”部分孩子不好意思的地下了头,声音马上笑了下去。好吧,孩子,学完后,你就这道怎么办了。对于这两段的学习,不能仅仅知道而已。我清晰的观察到,这两段结构相似,描述工整,意思相同,但表达不一,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我得请孩子了解并掌握一下。在和孩子们交流“从这两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中,大家一致懂得文具“丢”了。我就板书“”丢,从丢字入手。首先认识“丢”,识记字形,孩子们交流识字方法,更多的孩子乐于用“加一加”的方法。在识记了字形之后,我又引导孩子回到文中:追问:“从哪个词语中感觉到东西丢了”。这是第二部,品析文字,理解“丢”的字义。孩子们找出来了“不知到哪里去了。找不到了。”我板书:“哪里去了 找不到了”。“对,这两词表示东西丢了,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表示东西丢了?”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这一步是为下边的表达做准备的。然后,我领着孩子们读这两段,引导孩子发现动词和量词的不同,总结动词和量词的运用和物品的功能密切相关,铅笔是用的,橡皮是擦的。所以句子中说“铅笔,用了一次 橡皮,擦了一回,”量词的使用作者也再有意识的避免着重复,“一次,一回”。特别是后半句都在表达文具丢了,可是使用的文字却大不一样啊!在领着孩子们感受了文字的魅力后,我启发孩子,生活中的“作业本”也有类似的经历啊,谁来仿照这两个句子说说,于是,一句句精彩的表达绚丽了整个课堂。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换掉了文中的两段,孩子们自己的创作一点也不比原创逊色哟!

    2、图文对照,揣摩人物心情,提高朗读能力。

    文中的三四段,是贝贝和妈妈的对话。对话简单明了,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两幅图:观察妈妈和贝贝的表情,尝试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并试着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心情传递出来。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第一幅图上妈妈很“惊讶,吃惊、奇怪、疑惑、大吃一惊”,而贝贝很”无辜,无奈,莫名其妙“,贝贝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所以有了第二幅图上妈妈的“温和,耐心,和气,和蔼可亲”,在揣摩了人物的心情后,再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生动多了。同时也请孩子积累了这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以上几点是课堂的一个反思,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我还没有找到。也一定还有其他方面,我没有涉及到,我继续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课一得-----《文具的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xg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