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简书电影读书
《芳华》——小曼,作为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懂你!

《芳华》——小曼,作为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懂你!

作者: 娜你说说吧 | 来源:发表于2018-01-08 10:11 被阅读54次

在高原演出小曼有一次演A角的机会,她为什么一再推脱拒绝呢?还上演了假发高烧的蹩脚剧,这里不仅有她对于周围人的绝望,更有她想要增加戏码的成分。小曼这个角色比刘峰要复杂很多。

01

电影中删除了对于小曼童年的描写,对于她父亲自杀也进行了改编。咱们还是以书为准看看小曼童年的桩桩件件。

四岁父亲自杀,六岁时母亲带她改嫁,继父是一位大母亲十多岁的老粗干部。说小曼复杂是因为,人在畸形的环境下,很难不把内心扭曲成十八街麻花。

在弟弟妹妹相继出世后,小曼与这个家的关系便不再是亲子关系,而是主仆关系。她当大马让弟弟妹妹骑在身上,只为博得母亲一笑。这与皇权统治下宫女太监们识相的博主子欢心有何区别?

小曼觊觎母亲的那件红绒衫已经很久了,本来母亲也答应过给她。待她能套进去的时候,那件红绒衫却被套在了妹妹丰满肥硕的身上。

小曼偷走了那件红绒线衫,用染料把它碎尸灭迹成黑色。母亲说过小曼长得随生父肤色黑,与红色不搭,而小曼妹妹肤色白很适合那件红绒衫。小曼在脸盆里浸染黑毛线的时候,一边用木棍按压着毛线,一边忿忿的“让你白!让你白!让你白!”

哪个女孩不想讨人喜欢,惹人怜惜。但当你处在那样一个没有伸张的环境中时,当你以这样一个姿势、动作想要去博眼球,刷存在感时,其实,一个不难想见的结果早就摆在眼前——“讨人烦,惹人厌”,甚至连自己都开始讨厌自己。

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是以大人为中心的,即便家长爱的不是你,但作为一个孩子还是会用各种方法去吸引家长眼球,甚至不惜摧残践踏自己。小曼一次次的让作践自己生病发烧,就是想要母亲挤出一点爱来爱爱自己,她对爱缺少免疫,哪怕是象征性的抱抱也能平复下她像小鹿一样惊慌失措的内心。

在高原演出时假装发烧那一幕其实在书中是这样的一个前后顺序。电影里的表述是小曼在上场前穿帮了,于是政委利用了小曼假戏真做地烘托了气氛。而书中的表述是,演出结束后在医院里小曼被文艺队当宝贝似的供养着,好几次测体温“高烧”始终不退,后被一个小护士发现了问题。

由此可见,小曼装病是想要装x,她渴望人们把曾经投向她的鄙夷不屑的目光兑换成关心、关切,甚至是带一点点的因妒而生的火焰。可惜,小菇凉毕竟是小菇凉,小伎俩毕竟是小伎俩。

之所以这样来解读小曼这个人物,是因为小曼和我很像,确切的说小曼就是早生了二十年的我自己。

02

我六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长期把我放在姥姥家。当时,姥姥家有个小四合院用来开个小旅馆。房子当中正好围出个小院,院中有个大水缸。当年生活用水是定点供应的,每次给水了就把水龙头打开,因为水缸比较大,不会专门盯着它一点点放满。过一会瞧瞧要是快满了就等上一小会儿。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三次,真的不是刻意去记忆的,只是不那么容易忘记。有三次姥爷都说他已经把水龙头关上了,但是水还是溢了一地。每一次都掴一记耳光。

当年在姥姥家玩耍的孩子不只我一个,还有姨家的,舅家的,但每次遇到这样的“好事”,我便是重点怀疑对象,什么东西少了坏了,不由分说,就是你干的。用不着解释,你就是一个讨厌的吃白饭的人(虽然我妈妈是给姥姥饭票的),你天生就长着一副讨人嫌的面孔。

第三次的耳光打得我有些振聋发聩,那一年,我七岁。小曼喜欢糟蹋自己生病博得怜惜关切,而我则用了另一种更决绝的方式——离家出走!其实,当年我还并不知道这个词,我也只是想要暂时脱离开小旅馆出去透透气,外面的空气总觉得会比屋里的好一些。

我知道母亲在市郊租了个八平米的小屋,我就奔着小屋的方向走,现在算起来打个来回要35公里左右。我知道母亲当时并不在那里,反正往哪走都是走,就去那里吧。

当时正值三九,我站在旅游桥上,被西北风刮得要起飞了,看着桥下冻成坚冰的河水,人生第一次有了一种“长江悲已滞”的苍凉与落寞。

35公里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走回来用了将近一整天(走走停停反正也没有什么着急的事)。事后,听母亲说,当时她们都慌张了,以为我丢了呢,还报了警。哈哈,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多余的人来讲,能刷一天的存在感,内心还是很窃喜的。从那之后,我身上又多了一个标签“太有老主意!”

人生一旦有过一段寄人篱下的时光,人性的多元又会给你交织缠绕出很多的点、线、面。你会不由分说的变得复杂。一方面,倔强如野草,独立有钢骨,彪悍如野马,而另一方面,又往往敏感多疑,软弱自卑,自欺欺人……

03

“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的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天才爱玲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的把孙用蕃的狰狞表现的淋漓尽致。一般来讲和继母的关系处不好是正常的,那和生母的关系就会因为亲生而无嫌隙?

“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回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

在新的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生母又有难以逾越的隔阂、屏障,当我们不住夸爱玲天才的时候,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不过是多接收了几份上苍派过来的“人生大礼”罢了。

作为一个孩子来讲,你哪来的选择权?在一种既定的环境下生存,即便环境再不好,你也会增生出一种适应它的抗体。就像小曼一样也想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但她并不会待人接物,往往活成了别人的嘲笑对象。因为她从没有在家庭的环境中得到过认可和爱,这让她的骨子里有一股“怯”,有家,却无家可归!

04

作为一名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从不觉得命运亏欠了我什么,即便亏欠过,也都以另一种形式给予了我补偿,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几点建议:

1、“倒霉”的不止你一人。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容易自暴自弃,怎么就我活得这么丧,这么悲催。2007-2016十年间,中国离婚人数累计达3062.8万对,所以,请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你只是之一而非唯一,你只是庞大的分母而非分子,把父母离异当做正常事件去解读就好。

2、父母离异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其实,更多人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父母感情不和还继续维持一个所谓的完整的家庭的话,那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更糟糕的结果。和平分手,父母的爱都持续的供给到位,孩子仍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3、把你的所谓的“弱项”与你的事业相融合。

梁朝伟那忧郁的眼神就是一种非常独到的气质,一个眼神就能把复杂的人物心理演绎得惟妙传神。做公益事业的人那么多,但唯有戴安娜王妃能够给人以风中烛光般的深刻印象。

4、不管经历过什么仍要心存感恩。

不要抱怨父母,更不要仇视社会。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安排才能让你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要相信命运会垂青那些即便被辜负也决不辜负别人的人。

一场家庭变故就如同一次恶劣天气侵入我们身体的病毒一样,那些以积极心态战胜疾病的人,总能获得更优质的抗体因子。

因为他们像一只张开贝壳的蚌,将自身的柔软毫无保留的袒露在外,可是他们也必将磨出茧子,病蚌成珠,他们会将柔软蜕变成坚硬,会在自己的软肋处生出一副铠甲!

相关文章

  • 《芳华》——小曼,作为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懂你!

    在高原演出小曼有一次演A角的机会,她为什么一再推脱拒绝呢?还上演了假发高烧的蹩脚剧,这里不仅有她对于周围人的绝望,...

  • 《芳华》,小曼

    《芳华》真的是最近太火的一部电影,但我没有观看,而是直接看的小说。读完之后整个人都五味杂瓶,难以言说。 小说简介中...

  • 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单亲家庭:首先小编想说的是,单亲家庭并不是被人瞧不起的一种家庭,但是不得不说,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 小...

  • 有一种偏见叫谁让你单身

    《中国式相亲》有一个现象,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男孩子,能被对方接受的程度低于同样是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女孩。 财经女主播...

  • 芳华-何小曼

    六岁那年 她开始做一个梦 梦中的她不再寄人篱下 梦中的她被母亲再次孵化 梦中的她不在暴露在咄咄的目光下 梦中的她是...

  • 《孩子,我们聊聊》之你的缺席,让孩子不懂幸福

    谁都知道,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一个正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各方面都会不一样,但是,你能从孩子的各方面...

  • 小说《芳华》:何小曼?何为小曼?

    文|贝叶 看过电影《芳华》的人,都对“何小曼”这个角色印象深刻(电影里,何小曼叫“何小萍。”)。同样印象深刻的,还...

  • 《来自单亲家庭的你不容易》(二)

    巴渝墨客 2018-07-10 来自单亲家庭:你的不容易,我懂! 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你,性格可...

  • 给孩子找个户外组织

    作为单亲家庭,做母亲的非常清楚,给孩子找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可以和优秀的社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孩子非常热情,乐于...

  • 几载芳华,簪花一笑

    芳华电影 总体来说,电影表现得很“克制”,原著中何小曼(萍)的父亲的自杀,何小曼(萍)最后的改姓,刘峰的葬礼等等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小曼,作为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懂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bv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