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可为田也
——读孙枝蔚《戒子书》有感
文、图/网风
孙枝蔚是明末人,祖上是大富豪,在李自城入关时散财结客,四处招募壮士起义,但很不幸被李自成军击败。兵败后只身闯荡江湖,重新研究经商之道,随后如范蠡一样“三致千金而后散之”,只是孙的散财远不如范蠡散财高尚。30岁时改变平日志向“折节读书”,在58岁时被康熙强招应试,入博学鸿词科并被授内阁中书职衔,著有《溉堂文集》,最终“以诗文名世。”此《戒子书》是孙在40多岁时写给儿子孙燕的一份家训,今晨第三遍读此文,似有所悟,在此照本宣科,愿与有缘者分享。
聚财不易,散财多见,居官不易,弃官少见,孙枝蔚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在思想成熟之后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行事风格,展示了积极散财、弃官的超然与睿智。“吾即不可为训,儿复当效何人乎?”假如父亲的行为不可以鉴戒?儿子又当效法何人呢?孙枝蔚在家训中坦诚悔意后如是说。结合自己前 40多年的人生得失,孙枝蔚最终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居今之世,惟多读书,可以令人敬;惟至诚可以使人感;惟耕田,可以不求人。”、“若以无田为虑者,砚可为田也。”今天读完此文后,我愈加觉得孙的这个观点放在他之后近400年的今天仍不失为真理。尽管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读书的方式有被手机“快餐式”阅读方式所取代的趋势,但透过表相看本质,当下读书、习字的重要相比较那个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
“吾年过40,往往多悔。”孙枝蔚开篇就坦诚地向儿子展示了自己中年以来对年少过往的愧疚之情,并特别声明这并不是作秀以博得旁人的点赞,只是希望把自己生命最本真的体验告诉儿子,让儿子认真鉴戒,在人生当中少犯类似的错误。人毕竟不是蜾蠃虫,不必从一开始就活成父亲的样子。孙枝蔚在开篇充分展示了他的阅读之宽泛,从孔子、子路师徒到赵奢、赵括父子,从马援到沈觊,从郭解到嵇康,从伯夷到柳下惠,孙枝蔚用辩证的观点一一总结这些人的人生得失。“资有上中,不可强同;事或偶然,不可有意。”天、地、人中一者发生变化,时间、空间和人的组合就会跟着发生变化,事情的发展和结局就会出现更多变化。而其文中“昔赵奢之子不善读父书,而坑长平卒四十万,非其父兵法之过也”之句更是直击我虚弱之处,“不善读”当真是自诩为“读书人”的悲哀,好读书而未能抵达幸福、成功的境界,这并不是书的过错,只是读书的人没能掌握其中的“微言精义”吧了。好在现在的读书人大多不用带兵打仗,不然,同样会害人不浅。
砚可为田也决定命运的是性格,决定性格的是自小到大的成长的环境。很多时候,尘世纷繁无序可循,世事杂乱无章可查,浮躁助推着流俗,贪婪蒙昧着善良,“流俗众,仁者稀”,当下的我们似乎无所不懂,却又无所适从。孙枝蔚年少时遇闯王李自成入关之乱,少时知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而潜藏下邳的事情后,被故事激励的孙枝蔚便开始模仿起张良来,早晚与鸡鸣狗盗之徒厮混,直到后来身穿胡服,骑着马跑进山中“演习”,再到后来散财起兵,“思杀贼自效”,并险些为此丢了性命,成年之后为此后悔不已,“吾至今思之,犹可寒心也。”当然,当初他那么做是觉得自己从小应该有屈原那样远大的志向。待到兵败,孙枝蔚隐身扬州之后,享用着先辈留下的财富,因为心中无所寄托,便开始迷恋女色,并以为“速死声色中,可也。”随后便开始了他的疯狂攒钱、疯狂散财之旅,可惜,这足以满足我们现代人“窥私欲”的内容被孙一笔带过,足见孙枝蔚对这些事的不屑。世态炎凉尝遍,人才更容易从云端落到红尘,才能更客观地触摸大地和更清晰地看得见天空。从前抛弃万金如抛弃破鞋,而今谋得一次饱饭如登天;从前想骂想唾的人,倘一日还要如韩信视漂母一样视为恩人。“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这的确是从古至今人类需要不愿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永恒的话题。
壮烈难成,名高累后。“推其所由,岂非烈士之不易为,过高之能为累耶?”宏观谈罢,转入微观。孙枝蔚再次现身说法,说是数十日前朋友信件来访,自己过了很久也没给朋友回信,结果朋友心生埋怨,怪罪孙骄慢无礼。等到自己在朋友的家乡与朋友相遇,朋友又为自己准备了丰盛的饮食,念及朋友的厚道,自己不禁想起陶渊明的祖上大司马陶侃的做法,陶侃对无论远近的书札,没有不亲手答复的,从来没让前来的客人门口过久停留。做人实难,恭谦永是王道,挚友难觅,真诚易得友心。诚如高尔基所言:“其实,在这个矛盾重重、尔虞我诈、互相交恶的世界上一切都很简单。如若人们彼此能作深入的了解,每个人都拥有知己的话,就会更简单些。”
“居今之世,惟多读书,可以令人敬;惟至诚可以使人感;惟耕田,可以不求人。此三者之外,吾不能为儿计也。”千帆过尽,言简意赅,一切假设都只能是假设,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能算是真知,人生阅历丰富的孙枝蔚在行文即将收尾之前,将所有想说的话都凝聚在了这三点上,三点之外,不能再为儿子想出更好的打算了。按说,行文至此,完全可以收笔,我初读之时,也未曾对余文过多留意,今晨细读才豁然开朗。两则故事相接前后,一则说自己夜间经思考后心有所得,呼唤奴婢点灯却因恰遇无油,伸手不见五指,自然不能将心得写于纸上,不得已壁只好坐到天明才书写,等到天光放亮,才首次真切地感觉到白日的难得。二则说王韶之断粮三日但仍未能放下手中的书本,连家人都嘲笑:“贫穷到如此地步,为何不去耕田?”时,王韶之坦然回答说自己已经在经常亲自耕田了(一说“我常自耕耳”为“我常目耕耳”,译意相差无几)。我初读时以为这两则故事无非是教导儿子在懂得珍惜时间的同时刻苦用功。今天才悟到孙的意思应该是将三点凝聚为一点:所谓的交友、耕田仍应该归附一件事上,那就是读书。再作进一步思考,一个能在读书上“吃心苦头”的人,自然会时时处处不停反省,自然会精神和思想日趋成熟并勇于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如此,怎么可能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呢?又怎么可能连耕田这样的事都做不了呢?比如陶渊明,比如苏轼……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化耕作的推广,犁田耙地、割麦插秧这些农活将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栽瓜种菜的乐趣非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意的。虽是辛苦,亦有趣味,要不然就不会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了。
砚可为田也“吾自三十以后,始谢去游侠声色之习,折节读书,慨然慕陈慥之为人。”这个陈慥可不是凡人,是苏轼的密友,是苏轼《方山子传》生活中的原型,“河东狮吼”者的丈夫。陈如孙一样,家钜富,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并列,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晚年皆弃而不取,隐于黄州之岐亭。为文终要收尾,或言尽意未尽,或言尽意突显。“生平多失,惟此为得,愿吾儿效其一节可耳”。待读到孙枝蔚苦苦叮嘱儿子自己“平生多有过失,只有读书一点是对的,希望儿子效法老父的这一点就行了”时,我不禁掩面而泣,这是多么深厚的父子之情,这又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坦荡胸怀和追悔之情洋溢于全文的字里行间,悔得意时欲“尽射猛虎”,恨失意时“以饮酒近妇人为事”,羞贫穷时无油点灯……而所有这些过错,原本都是可以通过更早时间认真读书可以避免的。
“人生贵自立,读书实先务”、“若以无田为虑者,砚可为田也”。感谢父母,感谢祖国,于今,不用体会稼穑艰难,仍然可以饱食终日,这是身逢盛世之幸。
室外酷暑难耐,我于书房安享淡泊与宁静,阅读的无穷乐趣与空调吹出的凉风一起洒然而至,快哉此风!快哉此时!
2018、7、15以记
附:《无愁可解》(作者:陈慥)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问愁何处来,更开解个甚底。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著心里。你唤做、展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此理。本不通言,何曾道,欢游胜如名利。道即浑是错,不道如何即是。这里元无我与你。甚唤做、物情之外。若须待醉了,方开解时,问无酒,怎生醉。
网友评论
才入住简书不长,基础不扎实,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