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继续欣赏《诗经》里的经典篇章。
击鼓(节选)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成说(yuè):约定、盟约。于嗟:叹词。活:相会。洵:久远。信:守信,守约。
诗意:
早就牵着你的手起过誓:咱定要白头偕老生死不离。可惜相隔遥远,难见一面;无奈分别太久,只怕难守盟约。
《国风· 邶风·击鼓》是一首战争诗,也是一位远征他乡长久不得归家的士兵所哼唱的一首思乡之歌。有人认为是表达男人间那种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兄弟情义,但后人更习惯把上述诗文理解成忠贞不渝白头到老的爱情誓言。
理解的角度虽说不同,但此诗都反映出个体生命强烈的觉醒,是一曲来自心灵深处真实朴素的歌唱,是一声对美好感情的呼唤,也是对漠视生命尊严的残酷战争的大声拷问和控诉,由此为后世的文学作品立定了一杆人性高标。
“国风”中的大量周代民歌,常常以鲜明的画面,大胆反映底层百姓不堪的生活处境,无情揭露剥削阶层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奴役,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奴隶主的无耻贪婪和凌辱糟蹋,势必点燃阶级仇恨。请看下面这首《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懸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干:水边。稼(jià):播种。穑(sè):收获。胡:为什么。三百:极言其多,并非实数。廛(chán),古制百亩。三百廛,三百户。懸(xuán):通“悬”,悬挂。貆(huán):形略似猪,又似狸。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在遥远的古代,劳苦大众能有这样的觉醒并发出如此强烈的正义责问,可见愤慨有多强烈。是啊,为什么那些整天劳作的人不能维持温饱,而你们这些“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人,反倒能锦衣玉食、坐享其成?!
突然联想起梅尧臣的那首《陶者》,当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妨再吟诵一遍: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正因如此,这些以《硕鼠》《击鼓》《伐檀》等为代表的民歌,一直以来成为鼓舞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剥削,争取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精神力量。
鹿鸣(第一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yōu)呦:鹿的叫声。苹:藾蒿,叶青色,可生食。瑟(sè):弦乐器,似琴。笙(shēng):管乐器名,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簧:乐器里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发声薄片,即簧片。承筐:指奉上礼品。将:送,献。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诗意:
一群鹿儿欢快地叫着,在山坡上吃着藾蒿。宾客盈门,弹琴吹笙相迎。乐曲声中,奉上礼品表真心。承蒙大家关照,让我不忘大道德行。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原是古代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的歌,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时能听闻这样的吟唱。这首小诗旋律轻快,始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展现了君臣琴瑟相和,君王礼贤下士的动人场景。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统治阶级故作姿态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策略,无非是当权者历古以来掩人耳目欺世盗名的把戏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