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师春话题:南蒯叛主于费邑

师春话题:南蒯叛主于费邑

作者: 花露柳风 | 来源:发表于2022-09-24 18:03 被阅读0次

据《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季平子继任季氏宗主,不待见原家臣总管南蒯。于是,南蒯起叛心,游说昭公儿子憖,拉上叔孙氏旁支叔仲小,谋反季氏,但没成行。南蒯跑到费邑,独自反了。他事先算了一卦,原文如下:

“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原文中,“筮之”,其前有一个“枚”字,当“衔枚”之枚。为什么?首先,先秦有“衔枚”说法。在《周礼》中,讲大司马的职责,言:“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讲衔枚氏的职责,言:“国之大祭祀,令禁无嚣。军旅、田役,令衔枚。”其次,从惠伯所言,能读出枚字有“不说话”的意思。也就是南蒯筮之,只说“有事”,却不说什么事,这等于没有命辞。

由此来说,只断是吉、是凶,当称“枚筮之”。不命辞,也就给不出占辞。惠伯举例说:不知“何事”,怎么解释“饰”?进而,也就道不明“裳”。

坤䷁与比䷇,第五爻一阴(⚋)一阳(九),故取坤卦六五爻之繇。在《周易》文本,其繇曰:“黄裳元吉”。对此,惠伯做一般性讲解,并认可繇义为吉。但指出,若不得其色、不得其饰、不得其极,其吉则荡然无存。

——下不共,不得其饰。在《左传》中,讲了两件事。一是南蒯去费邑前,请乡人饮酒。席间,有人唱歌,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是说乡人只求种地吃饭,搞邪门歪道,就不是费邑人。二是南蒯到了费邑,让大家盟约反叛主人,司徒老祁、虑癸装病不到场。

——事不善,不得其极。在《左传》中,讲南蒯反叛,季平子派兵围攻失败,改用怀柔乡人的策略。到鲁昭公十四年,费民欲反南蒯,司徒老祁、虑癸见机招众盟约,劫持了南蒯,说:你自己选去处,我们护送。

——中不忠,不得其色。在《左传》中,讲南蒯去了齐国,一次陪侍齐景公饮酒,公曰:“叛夫?”对曰:“臣欲张公室也。”子韩皙曰:“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 其实,子韩皙留半句,补全了,即:家臣反叛主人,说为扩张鲁公势力,却将费邑送给齐国,没有比这大的罪过了。怎见得?《左传》语,“司徒老祁、虑癸来归费,齐侯使鲍文子致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师春话题:南蒯叛主于费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ki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