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264e2a07f5e652a1.jpg)
卫灵公的时候,他的儿子蒯聩为太子,但是,因为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不和,准备刺杀她。事情败露后,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到了晋国。后来,灵公欲立少子郢为太子,公子郢推辞不受;灵公死后,南子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却让太子蒯聩之子辄即位,是为卫出公。
这件事,“国际舆论”反响很大,多次指责卫国这件事不合礼。因为灵公虽然欲立郢为太子,即使后来辄即国君位,但并没有废除蒯聩的太子名分。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蒯聩是太子却没有即国君位,辄是蒯聩的儿子,却即了国君位。从名分上讲,蒯聩是太子,应当继位国君,但卫出国是受灵公之命继的位,既然即位,又不肯让位。于是,在卫国,演出了父子争位的一场剧。
这个时候,孔子63岁,又到了卫国。“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弟子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一些人就在卫国从了政,于是卫出公也想让孔子从政。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13·3)
奚,什么。正名,即正名分。迂,迂腐。阙,同“缺”,存疑的意思。中,得当。苟,苟且,马虎。
卫出公想让孔子从政这件事可能已经传出来了,于是子路就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从政,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很惊讶说:“竟然还有这样做的!先生你迂腐到这种地步了吗?人家儿子都替老爹当了国君了,你这名怎么正?!”
孔子说:“仲由,你真是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情,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是孔子批评子路。对于你不懂的事,别妄下结论。你凭什么说我“迂”?我自有正名的办法。
孔子接着分析了名分不正的严重后果:“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说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把名分定好,能说得通,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不能有一点马虎。”
蒯聩回国争位,得到了逃亡到晋国的阳虎的支持,而阳虎在鲁国搞过叛乱,还羞辱过孔子,孔子对他很不感冒。因此,在孔子心里,应该是承认辄的即位。但是,鉴于“国际”上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孔子认为必须给卫出公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也就是继位的合法理由,即“正名”。
孔子认为,如果卫出公继位没有合法理由,也就是继位不合法,那么后边会有一大堆事,也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不正名,这个国君不好当。
有观点认为孔子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给卫国制定这一套礼仪。但是从本章来理解,所谓“正名”,还是理解为为卫出公找个合法的继位理由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