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过对死亡作出各种选择的时候吗?
有个女孩儿,她没有抑郁,也没有得什么怪病,如果非要为她的行为找一个说词,充其量算作消极吧。
正值懵懂无知的小学时期,10来岁的年纪,却有着超出那个年纪的“可怕”行径,会不会是精神上存在某种压力导致的消极心理呢?现在回忆过往,算是成人后的她,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似比较客观的理由,可在当时,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或者时隔几十年,她早已忘记了当初的心理状态,不过,这个景象的存在,她一直记忆犹新。
她曾对着天空,想象各种可能死亡的方式,判断着每种方式下的后果:从高处落下形象太惨,落入水中呛水难受,悬梁自尽亡的太慢,割破动脉难找又痛,看来只有安眠药相对可以接受。这是一个10岁孩子脑子里真实的感受。
不要害怕一个10岁孩子思考这样的问题会不会不健康,也不要莫名其妙的给她贴上“怪人”和“异类”的标签。她只是早于同龄人,在自己的认知里,提前想到了关于“死亡”的话题。那个时候,她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就是因为她知道别人并不能理解,她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现在的她,长大了——勇敢,坚强,阳光又积极,无论是后来的读书,恋爱,婚姻,还是现在为人母的时光;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碰到了好男人还是不好的男人;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那个曾经的孩子都能在一次次的经历中自我疗愈和救赎,她告诉自己,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人生需要经历,经历就要担得起伤痛,忍得住眼泪,她需要丰富自己的一生,因此也做好了面对荆棘的准备。小时候,她和“死亡”对过话;长大后,她变得如此敬畏生命。她说:“事业或者爱情带来的痛感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成长的速度,我很幸运的在爱情里遍体鳞伤,也能在事业中不忘初心,所以,我的成长速度应该不算太慢。”首尔大学教授金兰都在《千万次摇摆,才能长大成人》这本书中写道:
能够倾听内心的时间就是绝对孤独的时间,只有孤独面对自己的时候,才能自省和成长。
明天就要迎来又一个母亲节了,做了10年母亲的她,每年都在感受自己和孩子们的变化。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们: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都能送给自己一份礼物,因为礼物从来不是等着被人送的。如果你等来了,那一定是锦上添花,必须好好珍惜;如果你没有等到,还有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每一个属于家人的生日,我们尽量为她们准备一份礼物,礼物不在乎金钱多少,只要你有心并做到了,对方是否满意或是接受,都和你没有关系了。
我们要学会感恩,首先得感恩自己能拥有这份“感恩之心”,因为有了心,才能敞开怀抱感恩更多的美好;我们要学会放下,首先得放下让自己焦虑和纠结的人和事物,因为过去不再,未来不知,只有稳步当下,避免心浮气躁,才可步步为营,渐入佳境。
人生中会有很多很多的不完美,因为完美本身就不存在,因为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完美”和“人性”是相互拉扯的两种状态,她们可以背道而驰,也能心心相惜,但是一场又一场的拉力赛,不仅消耗了时间,也消耗了能量。与其不依不饶的期待在对方身上,还不如把这份能量全都交给自己,力量归一,才能更好的发光发热。
相比拥有,更重要的是经历。有拥有就会有失去,但是经历却是组成我们人生篇章最重要的部分,她独一无二,任谁都无法抢走。查理.卓别林曾经说过:
所谓人生,在远处看是喜剧,在近处看是悲剧。别人的人生是从远处在看,而自己的人生是在近处看,所以,必然地,看到别人的都是幸福,而自己的都是痛苦。我们不用过分的羡慕或者怜悯他人,也不期待他人羡慕或者怜悯我们。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完整的他们,他们也没有看到完整的我们。
人生中的不完美才够真实,不要害怕,至少我们不能输给那个10来岁的孩子。我们要相信,前半段的经历是后半段赛跑的助力,逆境来得越早,轻松才够得越快,生活终究是公平的。
提前祝“妈妈”们母亲节快乐!你们辛苦了!一定要好好的爱着自己,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