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最后一天,到塘沽十一中听课,这是第一次下校,颇有些新鲜。虽然负责七八年级的教研工作,可是对于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大多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今日听课的两位老师亦是如此。但是听完课就不一样啦,安晓峰老师的沉稳、贾葳老师的热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节听安老师讲《小石潭记》,这是第二课时,安老师从复习导入,带领学生边朗读边探究完成后四段的学习。作为一节常态课,亮点颇多。
首先,是师生互动的次数之多。班里共40多人,参与互动的竟然有38人。安老师用小组积分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一节文言课也能上得活泼,学得透彻。
第二,是安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的扎实。安老师不但熟知语文要素,而是能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适时启发,这才是成熟教师应有的样子。
第三,安老师不仅关注语文要素,而且也没有忘记人文主题。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安老师佯装疑问:明明有同游者,柳宗元为什么在前文说“寂寥无人”呢?孩子们认为可能是柳宗元在游览时过于投入,也可能是他因为被贬谪心绪不佳。因为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没有充分展开,有点遗憾。我认为,如果时间充分,老师在此时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互文助读,必然是让学生走近柳宗元的一个绝佳时机。
大课间时间,听董校长介绍了劳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虽然对五育并举早已熟知,也没料到十一中竟然开展得如此丰富:有蛋糕制作课、心肺复苏课、葫芦烫画课、菜园种植课等等。看着董校长神采飞扬地讲述,不由得浮想联翩。假如一个班级的同学,从育种开始,一步步种植、培育、收获,这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啊。这不但是劳动课,也是一次成长课,还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开展系列写作活动……去听第二节的路上,看到读书走廊里,萝卜的幼苗绿得发亮,心中慨叹:学校不就应该这样美好而丰富吗?
第二节听贾老师讲《老山界》,这是学习红军精神的佳作,但是如何拉进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确实是需要老师思考。七年级的孩子相比八年级就要活泼跳跃得多,好在贾老师备课充分,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们不由得卷入进来,他们的热情一旦爆发,课堂就立刻活跃起来。依然是时间关系,有些研讨没能充分展开,课后我也与贾老师进行了充分探讨,达成了共识。
听课、研讨、交流,一上午匆匆而过,几多收获,几多思考,且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