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起点之美
一、见习
1985年,我读大学三年级。那时候,担任我们教育学课程的老师是尹祥保老师先生。
教育学课程即将结束前,我们去著名的扬州中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见习。扬州中学在解放前便名播海内外了,它的前身是仪董学堂,创办于1902年,嗣后,虽数易其名,屡迀其址,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素以办学立意高峻、名师荟萃、校风优良、人才辈出著称于世。校友中有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至于名列院士之列的,则更是璨若群星,为一时之冠。
扬州中学树人堂那时候,扬州中学的校长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郑万钟。他以研究红楼的方式介入了语文教育研究,这在语文领域可谓独树一帜。郑万钟是扬州师院毕业生。而我们毕业时,对能否到扬州中学工作这样的事,连想也不敢想。扬州中学的门槛太高了。扬州中学不属于我们。能在里面实习两天,已是人生之大幸福了。
我就读的大学是扬州师范学院,我是中文系的学生。现在这所大学已经不存在了,几年前,这所大学和扬州的其他几所大学合并为扬州大学,原先扬州师范学院的几个系科也都各有归属。中文系归属到了扬州大学的人文学院。
见习是由中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我们中文系的顾黄初先生安排的,我们这一届在初中部见习。所谓见习,就是坐在教室后面看,看扬州中学的教师们上课,看扬州中学的学生们怎样听课。这看也是很有学问的,既要看教师是怎么上课的,又要看教材是如何被讲台上的那个人处理成一步步的教学程序的。我现在已经不太能记得当时扬州中学的教师是怎样上课、学生怎样听课的了,但我记得的是我们有模有样地听课,而且记了很多笔记,那些笔记我们叫做心得。上面都写着一些伟大的设想与感想,其中也有关于教师如何处理教材的实例。系里的老师照例是要收上去检查的。教学法教研室的教师对我的笔记本做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我的笔记相当好。
顾黄初先生像见习结束后,我们便开始上课。因为已经从中学撤回了,于是便是对着大学的同窗们上课。我记得我讲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是高中二年级课本里的一篇小说。很多人在见习前都觉得语文课很好上,见习结束后,则感到并不那么好上。于是,一个个忙着到图书馆里找资料、备课……一副比中学教师还中学教师的样子,看着让人害怕。大家也都在低年级同学的眼中看到了羡慕,于是一个个热情高涨。那劲头,让教了我们多年的教授都为之感动。那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听教授们上课也是非常马虎的,可是现在听我们的同窗讲课却认真得像个真的。
事实上,《狂人日记》是一篇很难处理的课文。但我对鲁迅的作品很有把握,我在进大学的第二年,便开始深入地研究鲁迅了。鲁迅的作品我通读过一遍,瞿秋白、周作人、夏志清(美)、张定璜、增田涉(日)、山田敬三(日)、茅盾、郭沫若、王士菁、王瑶、张梦阳、彭定安、陈漱渝、王富仁、曾庆瑞、林志浩、林非、冯雪峰、王得后等中外鲁迅研究专家的论文及论著我也读得很多,读书卡片做了好几盒。我对上好鲁迅作品有着充分的自信。
听我课的是我的大学同窗,还有我们系教学法研究室里的老师。那时,教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有顾黄初先生和梅尚筠老师,顾黄初先生主要为我们主讲语文教育研究史。
我到现在还记得,梅尚筠老师对我相当看重,我开课的那一天,她特地请顾黄初先生来听我的课。梅老师经常在教学法课上带着崇敬的口吻和我们谈起顾黄初先生。她说顾先生喜欢抽烟,写作的时候则喜欢点上一支,窗户关上,他要在那烟雾之中寻求灵感。顾先生喜欢上午写作,这是他出成果的时候,他写作完了出门,家里的人则连忙将他的房门、窗户打开,将屋子里面的烟驱散。梅老师述说顾先生时,最让我动心的是“出成果”三个字。我从这三个字都能想象出顾黄初先生那种学者风范。听我课的还有一个人,他叫王乃森。我第一次如临大敌一般地上课。但那一节课,从教态到教学语言,从板书设计到一节课的构思,从上课前的导入到下课时的最后一句话,我都演练得烂熟于心,因而上课的时候,拿捏得非常到位。
下课了,顾黄初先生对我指点了几句。特别让我高兴的是顾先生说我素质不错,假以时日可成大器。这一评价对我的激励至今犹在。梅老师则说,这一节课就是拿到一个中学里去,也肯定是一节好课。顾黄初先生接口说道:“姜广平同学,你现在到中学里去,也是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现在想来,我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因为顾黄初先生这句话——我觉得我不能辜负了顾先生。
记得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是在一个乡村中学里教书,但只要能收集到顾先生的文章,我都认真研读。有一次,我在一本杂志的封三上看到顾先生参加一个会议的照片,我对着照片凝视良久。那是一张黑白照,我认真地看着顾先生的照片,又想起大学最后一年里的朝朝暮暮……
我前些年曾有过写一写顾老师的想法,但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采访与写作。我不能亏欠学生的太多。
这些年来,我知道我在教育界博得了一些小名气,我也知道顾黄初先生曾关注过我这个早已从他身边毕业出去的学生。有一年,我的大学同学张曙光回校看望顾黄初先生,我托他转告我对顾黄初先生的敬意与思念,并表示我一定会尽力写一写顾黄初先生的传记。然而,其后不久,传来噩耗:
顾黄初先生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9年3月9日8时1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7岁。顾黄初先生的告别仪式,于2009年3月11日15时在上海西宝兴路殡仪馆大厅举行,顾黄初先生的亲属、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语文教育界的同行以及生前好友、学生共200多人出席告别仪式,为顾黄初先生作最后的送别。
然而,我同样未能前去为先生送行。
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在这里,纪念我的老师顾黄初先生。
记得那一次见习上课结束以后,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先生的嫡系传人王乃森先生在我们送顾老师走了后和我谈了许多。也许王老师现在已经忘记了他曾对我说起什么,但那一天,他对我的评价,对我的指点,至今仍然让我感动。
王乃森教授王乃森也是语文教学法老师,他教我们同年级的另一个班。我们刚上大学时就听上一届学生在谈论他了。他是77级的留校生,高邮人,演讲非常出色,许是经过文革的原因,他的现代京剧唱得特别好。迎接新生时,中文系总要开篝火晚会。到我们上大学时,这一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已经开了好几年了,保留节目之一就是王乃森和青年教师李昌集(李昌集教授现在任职于徐州师范大学。曾亮相于央视百家讲坛,讲评《西厢记》。)、印小红的《智斗》。除阿庆嫂不变角色,其他两个都可以互换。现在想来,王老师那一代人对现代京剧的浸淫,确实是非常了得的。
虽然王老师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与王乃森老师这之前只有一次接触,那是我班举行演讲比赛,班委邀请他做评委。那一次比赛中,我抽签的内容是讲述鲁迅生平。那时,我正对鲁迅前期的生平情况非常入迷,抽到这个内容,我非常开心。因而演讲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提纲,便侃侃而谈了。可是到最后一分钟之前,才讲到鲁迅日本留学和与朱安联姻的事。这时,下面有一个评委提醒我还剩一分钟。我发现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讲述,于是灵机一动,说,日本留学以后,鲁迅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转变,写下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然后,我按年份列举了鲁迅的重要作品。刚巧演讲时间到了。在接下来的评议中,王乃森老师给我的评价极高:“那个叫姜广平的同学,我觉得是这次演讲中最出色的。他没有讲话提纲,在遭遇评委提醒这样的突发事情时,显得从容不迫,说明他处理偶发事情的能力特别强。最后部分虽然内容单薄,但能顾及全面,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同时,他在演讲中注意到演的成份,手势做得恰到好处,而不像很多同学,连最起码的手势也没有做。”王老师的评价,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当时,在评委打断我时,王乃森老师曾要求那个评委不要打断我,说:“你不要打断他,让他讲。他讲得很好。”我深深地知道那一次演讲和王老师的评价对我将来的意义。我终生难忘。
大学毕业的时候,王乃森老师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非常认真地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姜广平同学:
你怀瑾握瑜,相信你终会遂凌云之志。
王乃森 1986年6月
此情此景,仍如在眼目。每每忆起,潸然泪下。
也许,正是这一切,决定了我对语文教育的情感,在无论遭遇什么样的人生变化时,也没有任何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