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功人士学精时力课·第4.3讲学习日志】
这是2019年3月27日“崔律精时力之成功人士精时力”系列课第4.3讲(高效秘诀(上))的学习日志。
<学习日志>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回顾4.2>
>对于自己学习“精时力”之前、和之后的做法上的不同,以及一遍做一遍调整,其实也是再次验证了:迈出腿,“先行动”的理念,其他的做的时候再调整。So,JUST DO IT !
> “零负担准时睡觉”,太赞了!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觉得轻松不少。“零负担准时下班”说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分开;但“零负担准时睡觉”是让我们放下所有的事情,不仅包括工作还是生活,其实有的时候生活中的事情也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先放下,睡个好觉吧。
>其实,这是第二次听到崔律与前任的那句经典的对话了“你要对我好一点呦,要不我会改嫁的~”,这句话里,我看到的是“自信”和“独立”,其实也就是让我们始终保持着选择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处于被选择的地位。两个人,其实就好比两条无限接近的平行线,我们相互吸引、无限接近,但又有各自的空间、相对独立。要维持这样的关系,不是我们一味地迁就、就可以继续的无限接近,而是要让我们自己更美好,让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两条线自然会越来越接近。花香,蝶自来。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就好。
<今日份>
>五星级时间语录
我当然会认真考量自己的时间。我实时监控手头的工作,对半小时的产出和一小时的产出都了如指掌。我们的工作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半小时”积累而成的。
>黄金时段
一天中的黄金时段,在早晨、在上午;那么在一周中、一个月中、一年中呢?也有黄金时段吗?是的,每一个时间阶段,都会有自己的黄金时段。但每个阶段的黄金时段在什么时候,还要我们自己摸索。一年中,1-2月通常因为年度的总结与规划,又逢春节,所以会相对专注度差些。对于我来说,目前感觉周三好像是个疲劳点,周一、周二是刚刚满血复活后的消耗期,周四、周五又会想到要交一周的作业or又到周末了,所以会斗志昂扬一点,但周三好像有点精神萎靡,处于自己的波谷阶段。那么这段时间,不如早点休息,明天再战。
另外一个点,确实,对于我来说,交作业前的一天晚上,绝对是我的“黄金时段”,因为不得不交了~~~
> 仔细利用每小时
关于这个点,我get的点好像有点不同。我看到的是,将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任务,然后通过做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最终积累完成大任务。小任务对于我们来说,会看上去比较好完成,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相对轻松。而大任务对于我们来说,会很有压迫感,也多会过程负责,不好轻易完成。所以,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会是一个很好的做事情、达成目标的方法。记得,我曾经为了不迟到,准时到达公司,会将路程分成几段,每段都有个必须到的时间点,这样每开一段路(注:我是自己开车上班的)确认一下时间,分解后的结果就是虽然目标不是很好完成,但最终达成了目标,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关于“习惯”的新知:之前对于习惯,更多的是认知为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养成好习惯虽然很难,但对自己会受益匪浅。但今天突然get到,习惯就是我们的行为已经规律化,可以凭借直觉干事情了。天呢,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事实就是这样子的。我记得,前两天就是因为我在开车的时候听课太专注,习惯性的就把车开进了高速(每天的固定行车路线),但那天我是要送儿子去上课的……我当时应该就是凭借身体的直觉本能的干的事情,已经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习惯就是凭借直觉干的事情,可以是无意识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习惯”是有好、坏之分的。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让我们凭借直觉专注的做事情。但不好的习惯,我们也会凭借直觉专注的做,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这样的话,对我们的“伤害”也将会非常可怕。所以,对于不好的习惯,最可怕的是无意识,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那其实就是改变的开始。这里,让我想起丹燕小伙伴说的对于自己“取悦人”的问题的反思——丹燕小伙伴其实在这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点,那其实就不用恐惧了,意识到就是改变的开始,还是那句话,做就好啦~ just do it!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好……
2\我过去的做法
之前,会为了工作上的事情,要求自己今天一定要完成,也就会拖得很晚,完成了再睡觉。
3\我今日的刻意练习
今天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放下一天的工作,放下一天生活中事情,9:45上床按时睡觉。练习我的“零负担准时睡觉”。哈哈,好开心~~
4\我的疑问(周六答疑):无
5\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对于今天的小剧场《别独自用餐》get到了两个点:
>销售成功的秘诀在于人际关系,而不在于产品本身。你越努力的推销你的产品,反而不会有好的销售业绩。而是那些平时看起来不干“正经事”的销售,会有很好的业绩。这就和我前段时间一直想的问题一致,你想得到的,越是直接在这个上面,可能是得不到的,而是要专注与其他事情,这样反而会有好的结果。这点好像和前面自己说的两个人的关系有重合了。
管理者也是这样的,管理者如果只专注于业务,可能并不能取得很好的结果,而是要更多的关注人际关系。这就好像我们手里捧着沙子,我们越想握住更多的沙子,越使劲攥,反而沙子会越少,只有放松自己的手,轻轻的捧着它,我们反而会获得更多的沙子。
>作者把一场会议比作一场保龄球,我们要做主动出击的“保龄球”,而不是被打的“木瓶”。“保龄球”在一场比赛中是核心,掌握主动的,看准位置主动出击;而“木瓶”只能站在那里,等着“保龄球”的到来,结果就是“被打到”or“打不到”。所以,为了不在会议上做只能祈祷的“木瓶”,我们要在会议前,做足准备,拿到球、掌握“高超”的打球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一击“STRIK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