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安洁儿自在,安心生活,过自在的人生。
在拜佛过程中生发的恭敬心和专注心,其实不是只局限于在佛堂里这样做,而是可以延伸到生活中行住坐卧等方方面面。
人在拜佛时候的样子一般和平常的样子有所不同,不论是因为怕佛祖怪罪,还是为了静心内观,大多时候会表现得比较恭敬和专注。
拜佛时,换上整洁的衣服,把手洗干净,小心翼翼地给佛桌上的水杯换水,把桌面灰尘清扫掉。口中不敢随便讲话,把一切整理完毕,再跪下来,虔诚地双手合十。
或许只是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多分钟,但是整个过程,如果真的专注在做,是安住在当下的。
因为安住在当下,所以不容易在脑海里起各种烦恼,比如不会突然想到昨天和谁发生争执了,谁又气我了等等。因为这些念头,在当下的那一刻里,并不那么重要了。
一般情况下,在面对佛像的时候,人的念头会变得清净些。
后来我体会到,在拜佛时其实也是在观自己。
在拜佛过程中生发的恭敬心和专注心,其实不是只局限于在佛堂里这样做,而是可以延伸到生活中行住坐卧等方方面面。
比如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倾听他人说话,为他人做事等等,在待人处事上,都可以去练习恭敬心和专注心。
由此感悟到,修行并不是在佛堂里表现地毕恭毕敬的,走出佛堂却又让自己被各种念头和习性缠绕着,而是可以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想想自己在佛堂里的恭敬心和对当下的专注的样子,然后提醒着自己从妄念执念走出来,在当下做事情的时候也回到恭敬和专注中去。
对于生活中已经形成的结果,周礼老师说了一句话,值得作以参考,那就是削弱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结果的执着。这样有利于让自己继续好好投入到当下中,结出新的好的结果。
写到这些的时候,就想到了婴儿。
他们身上那种安住当下的能量是很强的,他们会有喜怒哀乐的反应,但是不会对外界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在下一刻又会很快投入到新的探索里。哪怕是练习爬行的动作都很专注可爱。
所以,婴儿身上的能量很高,这吸引着大人自愿地去围着他,照顾他,靠近他,帮助他。
从这个角度理解了道家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
而在儒家里,类似的观点是忠,对人尽心尽力,做事尽心尽力,慎始善终。
儒释道的观点有时候只是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但是指向的真理是相通的。佛法适用于世间,就是世间法,儒家讲仁爱,而道家说和其光,同其尘,实则都讲到了好好待人接物,修好仁心,清净心,道心,慈悲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7060e4ee93505cc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