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位宰相,名叫韩琦。他带兵期间, 批公文到深夜,一个士兵为他举蜡烛,但是这个小士兵实在太困了,不慎将蜡烛打翻,将韩琦的头发燎了一绺,小士兵吓得半死,结果韩琦一个举动化解,出人意料。
天圣五年,年仅19岁的韩琦便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明道二年,他开始掌管左藏库的收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差事是吃力不讨好的,怎么做都一样,做不出来什么实事,自然很难得到升迁的机会。
但是韩琦却并没有这样想,他不仅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很好,还向仁宗请求设立“传宣合同司”,免去主管清点,仁宗自此,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体之中蕴含的潜力。景佑三年,他又担任了右司谏的职位,完成了自己职位上的多重跳。
一次,韩琦在外带兵,军营中条件艰苦,连烛台都没有,但是韩琦时常有一堆军务要处理,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但是韩琦为人很和善,不想麻烦别人,手下的统领见韩琦如此,就摆手叫来一个小士兵帮韩琦举蜡烛。
小士兵刚刚入伍,而此时也已经到了深夜,小士兵困的直点头,不小心打翻了烛台,不慎将韩琦的头发燎了一绺。
小士兵害怕极了,第一次“出任务”就犯了大错,但是又不敢打扰韩琦办公。此时的心理活动已经足够建一座城堡了。
谁知韩琦只是摸了摸头发,一言未发,继续处理公文。过了一会儿,他抬眼一看,发现举蜡烛的士兵换了人,询问了一番,得知刚刚的小士兵已经被卫队长责罚了。
他急忙走出去查看,看到卫队长正在责罚这位小士兵,连忙上前制止,并对卫队长说:“他已经知道怎样举蜡烛了,有了这次,他下次再做的时候也会提起精神来,不要责罚他。”说完还暖心安慰了那位小士兵。
还有一次,韩琦宴请下级官吏喝酒,并且拿出来一盏玉杯请大家欣赏。这对玉杯价值连城,韩琦十分珍重。不料一位下级官吏喝醉了酒,不小心将玉杯碰落在地。
当时空气都凝固了,这位官吏吓得酒都醒了。跪在地上连称自己犯了“死罪”,请大人责罚!谁知韩琦的做法又是出人意料。
他十分平淡的对着大家说:“大凡宝物,该来的时候就来了,不该来的时候它就走了,天数如此,这不是你的错!”经此一事,朝中上下无不称赞韩琦的度量。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越是地位崇高的人,越是谦虚待人,不咄咄逼人,体谅别人,给足别人面子。生活中也是这样,与人交往,要学会机智化解尴尬和问题,不尖酸刻薄,不咄咄逼人,有时候含蓄的需要比犀利的需要更能打动人,更能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