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悟思想

作者: Johnny_hui | 来源:发表于2016-04-07 22:30 被阅读234次

    公司成立了“胥江伴读”读书会民间组织,给广大爱好读书的员工们提供共享书香、共悟书魂的平台与机会。

    读书会的会员们开了一场座谈会,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我读书并不多,更不是文学爱好者。只是,在旁人看来,一个博士,就应该是读了很多书的。

    从小,父母长辈们就灌输着“‘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这里的“读书”更多指的是教科书,或者说是学习。为了响应父母号召,我一口气读了二十一年。

    长辈亲戚说,书读多了容易变傻,学历高了容易成书呆子。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并不好受,更何况自己的至亲也这么认为,但我又无力辩驳。

    “读书”多了,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读书让人明白,促进人与人间的理解也许是因为长辈们没读书,导致拥有独立思想的我成了“不主流”的书呆子。从小,出生在农村,父母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着,没有太多文化,也从来不管我的学业,从小我就养成了一个人思考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成了我连续读书二十一年的法宝。

    记得上大学那时,遇到那些理工类的课程,一下课,讲台周围就会围起一群“学霸”向老师请教问题,而我却从来没有这样过,因为我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自己想明白才是真的学会了。较强的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我以后硕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么多年来的“读书”,让我明白,读书更重要的是自己思考的过程,思考是思想凝练的过程,书里的知识是其然,而读书是要知其所以然。正是因为很多学生缺乏“知其所以然”的魄力,对问题缺乏思考,更不用提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制约着我国的发展,也是我们国家的短板。中国的创新,更多是模仿与抄袭。创新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跳出原有逻辑框架的,是需要独立深入思考的,是需要很强烈的批判精神的。而我们的研究者、创新者们,更多的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用高雅的数学去“解决”问题,包装“科技成果”成了瘾,成果靠包装,而不是问题真正突破与解决所带来的附属品。有人说,中国目前的学术氛围可用“无知忽悠无知”来形容。一个大项目,教授、专家们不蹦着解决问题而去做,为了出成果、报大奖,无论课题的难易程度如何,总能在短时间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在想,关键技术都是那么容易突破的吗?因为,他们没有心思去思考课题的根本所在,而是挖空心思用一些捷径去发表高水平论文与专利,为了这样的目的,甚至弄虚作假。而各位“大牛”评审专家们,在项目验收时,也都是一声叫好,最后一致评判认为成果达到国际领先。

    话题扯远了,回到读书。我真正开始的第一次读书,看文学作品,是我在加拿大留学的那段时间。那个国家地广人稀,白雪皑皑,我为了省钱租住在地下室,乌鸦的叫声让我的孤寂感更加强烈。为了淡化我的孤寂感,我晚上就开始看起书来。

    我第一本认真读完的书是余华先生的《活着》,当读完这本书时,整个人都感觉被洗礼了。那个年代的文化,那种吃不饱,病魔缠身的年代,人命如狗。

    从此以后,我就坚持读书,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好作品中绝妙的手法与思想。现在,“简书”这个平台也给了我随身看书(文)的条件。让我更加觉得,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知识,只是不同的呈现方式。书不是故事,书不是知识,书不是方法,书是思想。读书不是看故事,不是看电视剧,不是看最后结局怎么了,而是要悟书中的思想,是一个独立想的过程。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你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你的思考角度变了;当各个角度的理解都有了,当然其意就自现了。

    真正的好书就像一件艺术品,它不是给你知识,不是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让你从书里的白纸黑字中凝练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思路,让每个人读了它都有不同的理解。而不是像给你一个确定的杯子,就是给你装水用的,好的作品就像是看起来似是非是杯子的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鉴赏,可以是杯子,也可以是花瓶。

    当你把读书就当成是完成任务或打发时间的看故事、学知识,没有思考,没有思想,那么你将永远浮在表面,最后提不出自己的观点、更不可能有独立的思想、价值观或者创新了。

    读书就是读出自己心中的那份还未发现的思想,我会坚持读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就是悟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cv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