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到了九月,工作越来越多而庞杂,天气也越来越凉了。今天在读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看到他描述一位日本人板垣青白的没有春夏秋冬的脸。每当季节的交界时分,未免多生感慨,尤其是在夏与秋的夜晚。它不仅是在告诉人们要多增衣物,同时也在提醒我们的饮食、饮食时间、工作时间以及各项作息都要开始调整了。甚至包括心情和心理上也要提前做好因季节变换而带来的微妙的牵动。与初春来临不同,秋冬的渐渐走近似乎或多或少会让人的心里产生丝丝不快,或是变的产生某种沉重感。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更喜欢秋冬,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或幻觉,它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和沉淀,让性格更加平稳,说话做事因大脑地更深入思考而变得成熟起来。想必季节或节气的变换对人有何种影响会有专业人士去研究,我们普通人大多只是凭借感受,或离准确相近,或是完全不靠谱也有可能。
秋季在东北总体上存在时间很短,是夏冬的过度。尽管也会常常看到满地的落叶和日渐凋敝树杈,但似乎在这生活的人们对它的感受不是太深。好像粘腻的酷暑过后我们就在一天天中期盼起第一场雪来。当天上零星开始飘落下簌簌的白,我们才会感叹,啊,冬天来了,而不是秋天过了。秋常常是文学作品中最适宜的映衬,是诗文中最能反映情感的注脚,以及能引起人们若有所思的背景。或许一句“秋意渐凉”会展开一篇宏大而华美的文章,不过在人人匆忙的现实生活中,却哪管哪一片是银杏叶哪一片是枫叶。但好在美本身即存在,它不太会关心人有没有欣赏它、动物有没有在意它、植物有没有与它亲和;美只是会默默地拥抱人、动物和植物,让自然和它融合。当秋天遇见美,当有心并驻足的零星几人欣赏它时,他们也分不清眼前看到的哪部分是秋,哪部分是美。
冬季是东北的特色,不仅白,且干冷、硬气。似乎连路边的马路石庄都比春夏更硬了一些。今日呼出的哈气仿佛昨天飞雪的凉与白。到了冬天似乎人心变得更热一些,少了火气多了理智。它长而像是具有形体深度般的存在给人春天遥遥无期的错觉。若在我们这做个街头采访,多半人们会更喜欢冬天。各种和雪有关的娱乐活动自不必说,就连美食、饮品或是书籍、车子感觉都比其他时节更重要起来,我们不自觉会向身边所有的事物求取温暖。不过随着空调的普及,好像这样的冷中暖也日渐稀有了,获取温暖变得容易,就像夏天的冷风一样方便,火锅、热茶没有了早年间的满足和幸福感。一切来的都太容易了。正如人们能扛得住艰难与困苦,但能有几人受得了舒适与潇洒。冬天还是那个冬天,我们却努力改变了除了冬天的其他,让冬天看起来也不太像它了。
东北的季节好就好在它是四季分明的,尽管春秋不长,但人们依然有明显的感觉,衣物的增减、食物的应季都在用无言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生活。个人化越来越重要自不必说,但当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时我们需要的是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个人的喜好与感受也大不过自然的福祉,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保护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与之共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