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长都会遭遇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前不久一位朋友向我吐槽,他的女儿从小成绩优异,在学校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可到了初三的关键时刻,成绩却一落千丈,出现了厌学情绪,作为家长的他,手足无措,非常焦虑,不知怎么办才好。十三岁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们会做些什么叛逆的事情?家长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品质来对抗叛逆期?
1. 孩子的社会地位
孩子也追求社会地位吗?我女儿三岁,刚上幼儿园不到半年,这几天和我说,她想变成悠悠(悠悠是她班里的同学),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她说悠悠什么事情都做得比她好,老师经常表扬悠悠,并给了很多五角星和贴纸作为奖励。显然悠悠在我女儿班里的社会地位很高,我女儿就特别羡慕她。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这样的意识,何况是处于十三岁青春期的孩子呢?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追求社会地位不仅仅是成年人的游戏,这是人类的天性。人脑中有一个区域,叫“腹侧纹状体”,负责大脑的奖励系统,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在十三岁以前,这个奖励系统侧重于权威的评价。研究显示,美国的小学生,在九岁以前,学习好的孩子在班级里的地位最高,同学们都喜欢他们,因为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孩子。但从十三岁开始,“腹侧纹状体”给的奖励重点偏向于社交领域,也就是都说十三岁的孩子更重视同辈人的评价,超过了对父母和老师的重视。那些学习好的孩子恰恰因为被老师喜欢,而会被同学不喜欢,家长会感觉这个时候你再和孩子说什么,他会越来越不在乎,有时还要故意反着来,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因为他们追逐社会地位的游戏规则变了。
2. “酷”和“校园欺凌”
既然游戏规则变了,十三岁的孩子会想方设法在同龄人中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会做哪些事情来获得孩子社群的认可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做一个够“酷”的孩子,或者更直接,要做孩子王。
前不久看到一个对“酷”的定义:“对不合理主流的一次正当的打破。”我们成年人也喜欢酷,可我们更聚焦“正当”这两个字,但对十三岁的孩子来说,“酷”的关键词是“打破”。我初中的时候,为了“酷”,硬是让父母买一些具有荧光特质的衣服,晚上看起来亮亮的,把老爸的烟偷出来抽,食堂买饭时把已经放在窗口盒子里的饭票再偷出来,送给其他同学,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享受,也不是为了物质利益,纯粹觉得干这些事情很刺激,同学都觉得我很酷,反过来更激发我做一些出格的事。如果没办法做到酷,那另一个更快速建立社会地位的方法就是欺负其他孩子,建立自己的权威。校园欺凌的根源就在于此,心理学有专门的名词来解释这个现象,叫“主动侵犯”。孩子王走到哪儿,都会有其他孩子做跟班,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成年人都未曾体会过。无论是让同学羡慕你,还是害怕你,都是孩子追求社会地位的手段。
3. 培养孩子的“内在愿望”
如果你拥有阿拉丁神灯,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你希望是什么?心理学家测试过很多人,大体上可将愿望分为两类:1. 内在愿望:为了自己内心感到幸福,不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比如良好的社会关系,身体健康等;2. 外在愿望: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比如出名、金钱和权利等。
如果在十三岁那年,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你,不是因为你很酷,不是怕你,只是单纯的喜欢你,那恭喜你,你不会经历叛逆期,你会有以下特征:
1. 能跟人合作,爱帮助别人,好东西能分享;
2. 遵守规则,言行得体;
3. 聪明,但又不是天才式的那种聪明;
4. 经常有个好情绪;
5. 面对尴尬社交局面能巧妙化解;
6. 绝对不会给所在的集体搞破坏。
以上都是内在愿望的表现,也就是希望拥有更亲密的关系。而以外在愿望为主的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不满、焦虑和抑郁。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等到孩子到了叛逆期再想怎么办,我们要为孩子十三岁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小培养孩子的内在愿望,引导孩子积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适当弱化外在的评价,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但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作为家长,自己都那么在乎外界的评价,什么事情都要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始终聚焦孩子的成绩,而忽略孩子在社会关系中的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还能避免叛逆期的骚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