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第21天

作者: 晴朗的天空1 | 来源:发表于2022-03-22 07:16 被阅读0次

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疲极不得,还出复坐。须臾水清,又现金色,复更入里,挠泥更求,亦复不得。其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时投水,欲挠泥取,疲极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悉在树上。所以知之,影现水底。其父言曰:“必飞鸟衔金着于树上。”即随父语,上树求得。凡夫愚痴人,无智亦如是。于无我阴中,横生有我想。如彼见金影,勤苦而求觅,徒劳无所得。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深陷当局者迷中,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辨清真伪,才能看到本质。

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语,便欲造物。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如似毘舍闍鬼。”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诸佛说法不着二边,亦不着断,亦不着常,如似八正道说法。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着,欺诳世间,作法形象,所说实是非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人们在看到事物外在表象的同时,也应当要注意其隐藏的部分,那可能才是事物的本质。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止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复如此。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疔其愚惑烦恼之病。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今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划除常见之病。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应总以固有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事。

相关文章

  • 百喻经

    《百喻经》曾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

  • 《百喻经》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招待他吃饭,他嫌菜肴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些盐。加盐后菜肴变得味美,...

  • 《百喻经》

    《奴守门喻》 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知道变通。做事情时候,更是要能洞悉原委真相,把握根本症结所在,入场才能对...

  • 《百喻经》

    《二子分财喻》 我们知道这位大臣的两个儿子的确笨得可以,他们竟然为了把财产分得平均,听从愚蠢老人的意见,把所有的瓮...

  • 《百喻经》

    譬如有蛇,尾与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走。放尾在前,即堕火...

  • 《百喻经》水火喻

    (二五)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

  • 《百喻经》第17天

    譬如野干,在于树下,风吹枝折,堕其脊上。即便闭目,不欲看树。舍弃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来。遥见风吹大树,枝...

  • 《百喻经》第4天

    叹父德行喻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

  • 《百喻经》第14天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见他屋舍,墻壁涂治,其地平正,清净甚好。便问之言:“用何和涂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田稻谷釴水...

  • 《百喻经》第16天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喻经》第21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gx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