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2.1/2.2/2.3/2.4

作者: 用力读书用心做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15:54 被阅读6次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从政”是当官,“为政”是施政。为政者不一定必须是君主,也可以是各级官员。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希望当政者都是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榜样。

    “北辰”就是北极星。就像北极星,位于天的北极,其它的星星都环绕着它。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今本《诗经》有305篇。《诗经》原文有“思无邪”,具体意思如何有争论。孔子的引用,多半是抛开原义、借题发挥。

    三百篇的《诗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想法很正派,一点邪的歪的都没有。

    2.3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领导、引导;齐,约束。政,是政令;刑,是刑罚。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以法治国,就是按驯养牛马那样来管理社会,听话的给草吃,不吃话的拿鞭子抽。这样的结果是老百姓心存侥幸,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把不守规矩当自由,没有羞耻心。免,就是逃避,躲避。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以德治国。“德”是自律,“礼”是他律。

    “有耻且格”,“有耻”就是有羞耻感,有内心约束;“格”是严格遵守规定,和“免”相反。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句话从他15岁讲到70岁,是他在70岁以后回顾自己的一生。我们都知道孔子一辈子总共活了73岁。

    15岁,古人叫“成童”,是小学毕业该升大学的年龄。我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没有中学。孔子少年老成,在这个年龄立志要做学问。

    中国古代,15岁是一大坎,20岁也是一个坎。20岁,古人要为男孩儿举行冠礼,即成丁礼,表志他已长大成人。孔子19岁娶媳妇,20岁有孩子,但孔子没讲,他看重的是30岁。

    立不立,不在娶妻生子,而在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叫成人,才叫“立”。孔子30岁以知礼名,知礼乃“立”。或成名乃在社会上“立”足。

    十五而志于学,又经过十五年的学习,以“知礼”名,乃“立”。可见,孔子回顾的是他一生中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经历,无关于生活变迁和社会地位的起落。

    孔子35岁至50岁,一直在家读书习礼,教书育人。40来岁,全力治学,越学越聪明,当然也就“不惑”了。

    什么是“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斤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孔子出来做官是在51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

    什么叫“耳顺”?60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可能就是“耳顺”了吧?孔子55岁至68岁正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什么挖苦话都能听得进去。

    “从心所欲”且“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难拿。人活着,就有规矩管着;人死了,才能彻底自由。孔子活了73岁,70岁以后人之将死,离自由也近了。豁达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顺,心也顺了,物我两忘,没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

    “从心所欲”,一谓“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二谓“纵心所欲”,放得开,想干啥干。“不逾矩”是无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对头,处处合乎规矩。虽有规矩,不碍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政第二2.1/2.2/2.3/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ixjqtx.html